【摘要】:"和声"作为音乐文化现象,除了在音乐发展的总体历程中的历史作用和作曲理论教学中的训练之外,还体现着历史的、民族的、地域的人文背景和审美取向。所以,和声教学不能忽略其美学价值和历史的文化品格,还应当将其作为具有文化内含和美学底蕴的历史文化知识,剖析给学生。自西方和声理论传入中国以后,许多和声学专家及和声教师对其做了不懈的改革努力,一定意义上有显著的成果和较大的改变,但今天依然存在"老师说什么学生就说什么"的现象,这种现象周期性的循环往复。在绝不能否认技术理论教学的前提下,要充分认识到技术理论的手段性,最终目的是以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视角看到具体的文艺作品。为了避免和声学及和声教学走向空头理论的"玄学"、"天书"的歧途,就要与社会生活、其他文化艺术、美学思潮的演变等等联系起来,即从自然听觉本能的接受与社会文化的接受来看音乐作品的接受。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