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和声共同课教学中和声分析的思维与视角

吴霜  
【摘要】:和声共同课是高等音乐艺术院校众多共同课教学过程中一门技术性较强的作曲技术理论学科,其教学对象是除作曲专业之外的其他非作曲专业学生,和声分析作为和声学习的任务之一,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听赏、读谱等过程,了解实际音乐作品中和声进行的逻辑,从而借助分析手段,理解音乐作品的构成,体会音乐作品的美感。那么针对不同专业的和声共同课学生,作为教师应当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自发地、自觉地系统分析音乐作品?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晡;;和声分析——值得重视的学科建设——兼品杨通八《和声分析教程》[J];音乐研究;2009年05期
2 刘诚;;探求音乐院校和声公共课教学的新模式——评杨通八的《和声分析教程》[J];人民音乐;2007年01期
3 伊乐;;和声分析在钢琴练习中的积极作用[J];黄河之声;2009年07期
4 冉晓昱,骆岭;高师和声学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3年04期
5 王晔;2004年硕士研究生和声学试题分析[J];艺术研究;2004年03期
6 徐文正;;简明实用 易教易学——评杨通八教授的《初级和声教程》(第三版)[J];中国音乐;2008年02期
7 黄刚;;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第一乐章和声特征分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杨路;兴德米特和声分析程序设计[J];音乐探索;1986年03期
9 钱李明;;《无尽的爱》和声分析[J];科技资讯;2005年34期
10 田俊;钢琴教学中提高艺术表现力的几个要点[J];怀化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1 张俊;;黄自《玫瑰三愿》和声分析[J];艺海;2007年02期
12 李严梅;;作曲技术与理论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成功(教育);2008年12期
13 周彦;;以分析的视角构建和声公共课教学新模式[J];大众文艺;2011年10期
14 付放晴;和声教学应重视操作训练[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5 骆岭;冉晓昱;;高师和声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J];艺术教育;2003年06期
16 邹承瑞;论和声分析[J];音乐探索;2004年03期
17 吴小璋;;谈和声分析中的若干因素[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8 孙永健;;浅谈和声分析在曲式分析中的作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9 翟慧丽;;对肖邦《f小调夜曲》的和声分析[J];大舞台;2011年05期
20 吕振斌;从四部和声到钢琴伴奏写作的桥梁——谈和声分析的手段与作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199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吴霜;;和声共同课教学中和声分析的思维与视角[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陈国威;;和声课教学中亟待认识与须加强的几个方面[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刘诚;;论和声分析教学[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王文;;“和声分析”教学思考——以舒曼钢琴作品为例[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姚红卫;;再议高师和声公共课教学之目标、内容及技能培养[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刘锦宣;;和声分析课中等和弦转调的教学思路[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丁冰;;共同课和声教学的核心——理解[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治;四种和声分析法比较与应用[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2 潘青峰;试论高师基础和声课中和声分析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艺;柴科夫斯基作品《四季》的和声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郑由敏;古曲神韵[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姜涛;穆索尔斯基艺术歌曲的和声手法及其音乐表现[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6 郭冰涛;兴德米特理论在罗忠镕作品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武擎;不协和的相对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陈林;马勒《大地之歌》和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江姝璇;胡戈·沃尔夫艺术歌曲钢琴织体的和声技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段微;肖邦与福雷的钢琴夜曲演奏比较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