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氧化钒薄膜的17微米640×512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芯片研究
【摘要】:报道了艾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17微米640×512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芯片研究进展,介绍了芯片的读出电路架构与功能模块。将芯片进行高真空金属封装后进行了光电性能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器件典型NETD小于35m K(@300K,50Hz,f/1.0),输出动态范围达到2.4V。在10°C~+40°C目标温度范围内,探测器残余固定图形噪声低至0.5倍NETD。探测器在-40°C~+85°C环境温度范围内NETD小于60m K。
|
|
|
|
1 |
孙志君;非致冷红外焦平面阵列技术[J];传感器世界;2000年02期 |
2 |
王巍;提高红外焦平面阵列性能的几种方法[J];航空兵器;2000年01期 |
3 |
陈四海,孔令斌,何苗,易新建;硅微透镜阵列与红外焦平面阵列的单片集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
4 |
孙志君;21世纪红外焦平面阵列技术[J];传感器世界;2001年05期 |
5 |
孙志君;红外焦平面阵列技术的未来二十年[J];传感器世界;2002年11期 |
6 |
刘世建,徐重阳,曾祥斌;非致冷红外焦平面阵列用探测材料[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2年10期 |
7 |
徐隆,刘会通,刘靖,易新建;128×128红外焦平面阵列驱动和信号后处理电路的设计[J];红外技术;2002年05期 |
8 |
徐隆,易新建;128×128红外焦平面阵列时序分析与温控电路设计[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3年04期 |
9 |
肖静,周昊,何兆湘,陈四海,易新建;红外焦平面阵列性能参数测试平台[J];红外技术;2004年05期 |
10 |
程瑶,袁祥辉;热释电红外焦平面阵列驱动电路的设计[J];仪器仪表学报;2004年S2期 |
11 |
赖睿,刘上乾,周慧鑫,申建华;红外焦平面阵列盲元检测技术研究[J];半导体光电;2005年03期 |
12 |
曾祥鸿,刘慧;320×240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驱动电路的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05年20期 |
13 |
孙志君;飞速发展的世界红外热摄像仪技术及其市场[J];电子与封装;2005年01期 |
14 |
屈惠明;陈钱;;红外焦平面阵列微扫描成像方案比较[J];激光与红外;2006年03期 |
15 |
李怀琼;陈钱;高文昆;;红外焦平面阵列失效元动态检测与校正算法[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6年02期 |
16 |
屈惠明;陈钱;顾国华;随修宝;;红外焦平面阵列性能参数测试系统[J];激光与红外;2006年10期 |
17 |
万瑾;黄元庆;;红外热成像技术中的红外焦平面阵列的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6年S5期 |
18 |
李言俊;崔瑞青;赵桂芳;袁祁刚;;一种新的红外焦平面阵列盲元检测方法[J];激光与红外;2007年01期 |
19 |
王术军;;红外焦平面阵列特性参数定义和测试方法的讨论[J];红外技术;2007年04期 |
20 |
雷亚贵;王戎瑞;陈苗海;;国外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探测器进展[J];激光与红外;2007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