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I法P的浸出特征及生物有效性研究
【摘要】:一种快速、简便的土壤速效养分测定方法会使测土配方施肥更具有可行性。本研究采用ASI法和Olsen法对我国北方四种耕地土壤进行了土壤速效P的测定,并对ASI法的P的浸出特征以及土壤ASI-P与植物吸收P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种土壤上ASI-P与Olsen-P测定值都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P=0.000);土壤的ASI-P与土壤无机P和全P没有相同的趋势,ASI法仅浸出土壤中部分组分的P。通过对相应的土壤无机P的组分分析表明,ASI法主要浸提出了土壤中的Ca2-P、Fe-P、Al-P和Ca8-P,四种土壤ASI-P与Ca2-P都呈极显著相关,潮土和棕壤的ASI-P与土壤Ca8-P呈显著相关(P=0.036)和极显著相关(P=0.003),棕壤的ASI-P与土壤Al-P(P=0.001)和Fe-P(P=0.008)极显著相关。植物吸收的P与土壤ASI-P达到了极显著相关(P=0.000),说明ASI-P的测定结果适合在我国北方测土施肥中应用。
|
|
|
|
1 |
魏珂萍,杨艳秋,刘宗云,庄会香,曹一平;不同土壤盆栽施硫对油菜、大豆的效应[J];山东农业科学;2004年01期 |
2 |
孟庆华,王琪贞,贺明荣,冷寿慈;山东省高产农田土壤磷素组成及其有效性[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
3 |
于淑芳,杨力,张玉兰,刘文妍;长期施肥对土壤腐殖质组成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2年03期 |
4 |
于丹阳;大连市氟元素的环境背景值及分布规律[J];土壤通报;1990年05期 |
5 |
关连珠;张伯泉;颜丽;;不同肥力黑土、棕壤各级微团聚体中胶结物质的组成及其特性[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1年01期 |
6 |
萧月芳;宋承鉴;黄化成;崔爱兰;;山东省棕壤区农业土壤、主要粮食作物中重金属元素背景值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1992年05期 |
7 |
曾庆芳;褐土、潮土区棉花施用钾肥肥效试验研究[J];中国棉花;1996年04期 |
8 |
丁洪,蔡贵信,王跃思,陈德立;华北平原不同作物-潮土系统中N_2O排放量的测定[J];农业环境保护;2001年01期 |
9 |
束良佐,邹德乙;长期定位施肥对棕壤无机磷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Ⅱ.肥料中的磷向各形态无机磷的转化及其有效性[J];辽宁农业科学;2001年02期 |
10 |
刘春生,宋国菡,史衍玺,杨守祥,马玉增,萧月芳;棕壤和褐土的酸淋溶特征(英文)[J];水土保持学报;2002年03期 |
11 |
张晋京,窦森;施用猪粪对棕壤富里酸结构特征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3年01期 |
12 |
左余宝,Yasukazu HOSEN,褚海燕;不同水分含量对潮土和火山灰土硝化动态的影响[J];土壤肥料;2004年05期 |
13 |
刘钦普;华北黄泛平原潮土磷素含量与土壤粒级的关系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4年12期 |
14 |
梁成华,罗磊,潘大伟,胡滨;棕壤和蛭石对外源钾的固定和释放特征[J];土壤通报;2005年04期 |
15 |
刘顺国;付时丰;汪景宽;王洪禄;于树;;长期地膜覆盖对棕壤水分含量和储量动态变化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
16 |
郭锐;汪景宽;李双异;;长期地膜覆盖及不同施肥处理对棕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9期 |
17 |
查春梅;颜丽;张昀;郝长红;关连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棕壤及其各级微团聚体中有机磷组分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7年04期 |
18 |
程希雷;依艳丽;杜安军;贾振文;栗杰;张大庚;周咏春;樊德祥;;磁处理对棕壤固氮菌数量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7年05期 |
19 |
陈军平;汪金舫;;长期施肥条件下潮土耕层有机磷含量与组分的变化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年02期 |
20 |
谢芳;韩晓日;杨劲峰;战秀梅;唐亮;;长期施肥对棕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