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初玉玲;李健;宋朋;李永庆;王伟丽;马凤才;;近共振电子态和转动能量传递AB(~1∑,J) +C(~sl_j)→AB(~1∑,J′) +C(~sl_(j′))(英文)[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7年05期 |
2 |
史峰;;双原子分子-原子体系中的量子干涉效应[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
3 |
李健;倪艳清;曲健;李永庆;马凤才;;Na_2(A~1∑_u~+,v=8~b~3∏_(0u),v=14)-Na体系转动传能的碰撞量子干涉效应(英文)[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8年02期 |
4 |
李永庆,陈跃辉,李春霞,马凤才;转动传能中的量子干涉——干涉角和转动量子数的关系[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5年04期 |
5 |
石秉仁;分子束穿透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的机理[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01年04期 |
6 |
林木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拉比及其分子束共振法[J];物理;1994年01期 |
7 |
邹胜利,董峰,王黎明,李学初,崔执凤;分子束条件下研究Ar(~3P_(0,2))+NH_3产物NH_2(A~2A_1)的动态学[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98年S1期 |
8 |
李健;李永庆;王伟丽;马凤才;;Na_2(A~1∑_u~+,v=8-b ~3∏_(0u),v=14)-Na体系碰撞诱导转动传能的微分干涉角(英文)[J];化学物理学报(英文版);2006年06期 |
9 |
E.Borsella,R.Fantoni,M.Nardelli,刘玉申;在分子束中SF_6分子单频和双频红外多光子离解谱[J];量子电子学报;1985年02期 |
10 |
马永斌,陈宏,董峰,邹胜利,谭晓峰,孙连宏,徐大东,李学初;分子束条件下研究Ne(~3P_(0,2))+CO碰撞电离过程[J];科学通报;1998年01期 |
11 |
沈慧君,郭奕玲;分子速度分布律的实验验证[J];物理;1989年03期 |
12 |
宋向云;牛斌;;分子束梯形束形计算[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4期 |
13 |
刘厚祥,韩景诚,李书涛,纪玉峰,丁佩贤,吴存恺;NoCl分子束紫外激光多光子离解和电离动力学研究[J];量子电子学报;1987年02期 |
14 |
陈世达,林立,何先忠,许继宗,罗昌平,徐仲英;MBECdTe/GaAs光致发光研究[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95年03期 |
15 |
易新建,李毅,郝建华,张新宇,G.K.WONG;分子束外延生长Sb薄膜及其量子尺寸效应[J];物理学报;1998年11期 |
16 |
李永庆,张宏;CO(■∏,v=3)转动传能中Λ-相关的量子干涉效应[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17 |
王泽辉;;分子束的动能分布函数及其特征[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18 |
冯晨晖,沈学英;双原子分子与表面的LEPS作用势的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1991年03期 |
19 |
倪艳清;李健;马凤才;;单三重混合态Na_2(A~1∑~u~+,v=8~b~3Π_(0u),v=14)和Na碰撞传能的干涉相位角的计算(英文)[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8年06期 |
20 |
杨仕清;杨向东;;氦原子被稀有气体原子弹性散射微分截面的理论计算[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1990年0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