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天牛和小蠹虫体壁碳氢化合物的特征分析

陈大风  孔祥波  王鸿斌  张真  
【摘要】:昆虫种类鉴别是昆虫学研究的基础,而传统的昆虫分类方法有时无法满足一些体形较小、外部形态相似、难以辨别的昆虫种类。我们分析鞘翅目昆虫如天牛和小蠹虫体壁的碳氢化合物,探索其作为昆虫种类鉴别的化学分类特征因子的可行性。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及二氯甲烷浸泡昆虫鞘翅两种方法分别提取昆虫体壁的碳氢化合物,萃取物通过GC-MS分析,结果发现:两种碳氢化合物提取方法分析结果一致;小蠹科及天牛科体壁碳氢化合物主要为C_(22)-C_(32)的正烷烃、正烯烃以及含支链的烷烃和烯烃构成,但不同种昆虫间的体壁碳氢化合物的种类及含量差别较大:(1)云南切梢小蠹与横坑切梢小蠹体壁碳氢化合物主要由C_(25),C_(27),C_(29),C_(31)烷烃类化合物组成,且C_(31)的含量最多,两者体壁碳氢化合物种类和含量百分比基本相同,但是横坑切梢小蠹不含C_(32)的化合物;六齿小蠹主要含有C_(22)-C_(29)和C_(31)烷烃类化合物及烯烃化合物组成;(2)双条杉天牛主要含有C_(25)-C_(26)烷及含甲基支链的二十五烷和含乙基支链的二十六烷组成,4种碳氢化合物占总含量的70%,有雌雄二型性;松褐天牛与云斑白条天牛中含有C_(23)-C_(31)二十多种化合物,C_(25)和C_(27)含量较多,其次是C_(28)烃类化合物,两者在种类上基本相同,各化合物百分含量差异显著。因此,体壁碳氢化合物可以作为昆虫化学分类的特征因子进行昆虫种类鉴别,同时也为昆虫系统发育的研究提供依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嵇均光;;小蠹虫雌雄的简易识别[J];植物检疫;1989年06期
2 高长启,宋丽文,徐桂莲,刘修英,魏松艳;关于小蠹虫的防治策略及研究发展方向[J];吉林林业科技;2000年04期
3 朱传祥,刘世儒,卢希平;山东的小蠹虫种类及防治意见[J];山东林业科技;1991年02期
4 张庆贺;世界林联小蠹虫信息化合物及其应用研讨会在德国召开[J];中国森林病虫;1991年04期
5 陈克难;景洪农场橡胶树小蠹虫危害现状调查报告[J];热带农业科技;1993年04期
6 陈辉,袁锋;树木抗性与小蠹虫生存策略的进化[J];林业科学;2002年05期
7 赵玉林;秦柏树;;关于小蠹虫的防治策略及研究发展方向[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7年05期
8 符耀彩;孙乐明;;小蠹虫害大面积爆发 海南橡胶集团紧急防治[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08年03期
9 关志坚;郑兰;张民君;;察布查尔县苹果小蠹虫发生及防治[J];新疆农业科技;2010年04期
10 马玲,王志英,原志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小蠹虫与天敌寄生蜂相互关系的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2年04期
11 廖太林,杨晓军;传播栎枯萎病的两种鬃额小蠹[J];植物检疫;2005年04期
12 曹春波;邢新生;周晓玲;刘春惊;柳文利;谭永军;买买牙生;;轮台县杏树小蠹虫综合防治研究[J];新疆农业科技;2006年02期
13 张瑆;治理松纵坑切梢小蠹新思路[J];云南林业;2002年02期
14 邢新生;李军如;张建强;侯忠石;张新华;;小蠹虫对杏树的危害[J];落叶果树;2006年04期
15 张瑆;论云南省纵坑切梢小蠹治理的新思路[J];中国森林病虫;2003年02期
16 马玲,王志英,原志华;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地区小蠹虫天敌寄生蜂的自然控制作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17 张斌;;榆树小蠹虫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现代园艺;2010年09期
18 曾汉青;;互助县北山林场小蠹虫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J];植物检疫;2009年03期
19 肖良;小蠹虫人工饲养方法简介[J];昆虫知识;1993年01期
20 张瑆;云南省纵坑切梢小蠹虫的综合治理技术[J];云南林业;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大风;孔祥波;王鸿斌;张真;;天牛和小蠹虫体壁碳氢化合物的特征分析[A];第三届中国森林保护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童清;何剑中;;小蠹虫与伴生菌及其寄主树的相互关系研究进展[A];云南省昆虫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高长启;宋丽文;徐桂莲;刘修英;;关于小蠹虫的防治策略及研究发展方向[A];走向21世纪的中国昆虫学——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4 罗茜;王鸿斌;张真;孔祥波;;基于MFCC和BP神经网络的小蠹声音识别[A];第三届中国森林保护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白建相;王涓;王龙;张丽萍;;2008年河口地区橡胶树寒害后小蠹虫危害普查及防治办法探讨[A];云南省热带作物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2009年学术年会会议材料[C];2009年
6 隋学良;许志春;;杏树挥发物的鉴定及部分成分对杏树小蠹的触角电位反应[A];第三届中国森林保护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张龙娃;姚剑;樊美珍;李增智;孙江华;;松林小蠹寄主选择机制及其调控信息化合物[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戴华国;刘勇;史晓芳;杜国兴;庄永林;;小蠹虫信息素在木材检疫中的应用[A];外来有害生物检疫及防除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李霞;张真;王鸿斌;曹鹏;韩平定;;我国切梢小蠹鉴定方法研究及一新种发现[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6 森林昆虫与自然调控论文集[C];2009年
10 韩平定;曹鹏;张真;吴伟;;云南松3种切梢小蠹蛀梢期对不同状态寄主的选择性[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6 森林昆虫与自然调控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马玲;黑龙江省小蠹虫寄生蜂区系及控制力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2 宋丽文;两种小蠹虫寄主选择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娟;云南松受蛀干害虫胁迫后生理生化响应及其机理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4 刘勇;信息化合物在小蠹科昆虫检疫中的应用及相关鉴定数据库的初步构建[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5 廖周瑜;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Leptographium yunnanense)危害机理与云南松抗性研究[D];云南大学;2002年
6 王健敏;松墨天牛对云南松选择特性及蛀干昆虫在森林健康评价中的应用[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茜;小蠹发声结构、声信息特征与自动种类识别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2 池高亮;红脂大小蠹发生区本地小蠹虫伴生长喙壳类真菌及其致病力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杨松灵;橡胶小蠹虫聚集信息素田间诱集试验初步[D];海南大学;2010年
4 朱晓梅;新疆榆树小蠢虫伴生真菌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5 梁靓;十种小蠹虫同工酶的比较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6 路荣春;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生态学的研究及其有效引诱物质的探索[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7 梁军生;云南松光合特性及受蛀干害虫攻击后光合生理分析[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8 王慧;光滑足距小蠹生态学习性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9 蒲晓娟;华山松大小蠹和共生真菌营养代谢与寄主抗性的关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10 刘丽;青海云杉天然林小蠹虫种类、生态位与监测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宋晓英;青海小蠹虫危害势头得到有效遏制[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2 卢凌虹 吕先敏;我市口岸首次截获缝锤小蠹[N];台州日报;2011年
3 记者 孟军;张周平委员建议立项消除“三江源”地区森林天敌小蠹虫[N];青海日报;2011年
4 通讯员 林海;充分发挥机防服务队作用[N];巴音郭楞日报;2009年
5 符耀彩孙乐明;小蠹虫害大面积爆发[N];海南日报;2008年
6 黄松光 黄建珍;杨梅“小蠹虫”防治技术有突破[N];农民日报;2005年
7 记者 王英敏;吉林利用新技术防治小蠹虫[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8 郑教;被确定为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N];青海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毛翠香;打赢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N];青海日报;2009年
10 严乃胜;马龙建成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