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毛虫暴发与寄主、土壤等因子相关性初步分析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各地极端异常气候发生频度增高。而极端气候通常会造成某些害虫的严重暴发。2010年初马尾松毛虫在广西突然大发生,面积超过50万亩,这与今年春季我国南方的特大干旱有直接关系。但在局部地区,即使在暴发区,马尾松毛虫的发生程度也并不一致。本文通过在马尾松毛虫暴发区广西武鸣设立样地,调查样地寄主马尾松及土壤的水分及营养条件,以及分析不同样地寄主树化学挥发物成分及比例,试图探寻小尺度范围影响马尾松毛虫发生相关生态因子。根据危害状况设置了不同虫口密度的样地,抽样调查了样地马尾松毛虫虫茧和幼虫数量,取样检测与分析了土壤和针叶的含碳量、含氮量以及含水率,测定了样地针叶的水势,应用顶空采样技术对马尾松针叶挥发物进行了收集以及通过GC以及GC-MS分析主要成分和含量,最终用SPSS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样地间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呈显著差异。而对可能影响产生这一差异的所有已调查因子进行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累计才能达到90%贡献率,而其中第一主成分贡献率39.50%,主要体现为土壤水分、土壤含氮、针叶含水率和植物含氮,第二、三、四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22.25%、14.74%和13.32%,主要体现为RT(23.07)、RT(10.18)和RT(12.59)的挥发物质,说明无论土壤与针叶的营养、水分以及挥发物成分都与马尾松毛虫发生具相关性,并不能简单归结为某单一因素。而将指标分组单独分析显示,土壤植物理化指标依旧体现为土壤水分、土壤含氮、针叶含水率和植物含氮,树体挥发物指标体现为RT(5.57)、RT(9.6)、RT(10.18)、RT(12.59)和RT(23.07)的化学物质。以上九个指标都影响马尾松毛虫的发生,但其具体的相关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得出。
|
|
|
|
1 |
周鼎英;;中黄猎蝽的初步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1986年01期 |
2 |
雷光春;;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的相图分析[J];林业科学;1987年04期 |
3 |
江年,周健生,史德山;马尾松毛虫二、三代地区种群动态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2年05期 |
4 |
吴孔宝,陈增丰,刘亨平,林继强,林延生;对马尾松毛虫敏感的苏云金杆菌菌株筛选试验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1995年04期 |
5 |
刘志文,梁有祥,梁仁宗,马健明;选育马尾松抗虫植株试验[J];林业实用技术;1981年04期 |
6 |
徐世多;张镜钊;颜宗勤;晋元中;陈福华;赵萍;;益鸟在纯松林中对马尾松毛虫抑制作用的观察试验[J];中国森林病虫;1982年02期 |
7 |
;利用黑光灯进行马尾松毛虫测报的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1983年03期 |
8 |
刘立勇;林石天;;马尾松毛虫预报方法的探讨[J];湖北林业科技;1983年04期 |
9 |
世多;;滁县地区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试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J];中国森林病虫;1985年03期 |
10 |
葛庆杰,关励巧,李周直,薛贤清,周胥庚;马尾松毛虫防治指标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3期 |
11 |
唐伟强;浙江省新昌县马尾松毛虫地上结茧情况[J];浙江林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
12 |
周成枚,何式定,汤社平,来燕学;黑光灯大面积诱杀马尾松毛虫成虫效果简报[J];浙江林业科技;1990年04期 |
13 |
龙炜;叶萌;;“8010”农药粉炮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简报[J];江西林业科技;1991年06期 |
14 |
彭龙慧,李周直;马尾松毛虫对氰戊菊酯的耐药性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2年05期 |
15 |
宋宏伟;王书欣;陈雄;段霞;黄金钧;;马尾松毛虫性诱监测技术研究[J];河南科技;1992年10期 |
16 |
葛振华,陆琴华;马尾松不同种源对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1993年04期 |
17 |
贝荣良,李奕震,苏星;马尾松毛虫为害湿地松造成经济损失评估[J];广西林业科学;1996年02期 |
18 |
尹维万;马尾松毛虫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J];湖南林业;2005年10期 |
19 |
;改进营林技术措施 控制松毛虫的危害[J];浙江林业科技;1974年02期 |
20 |
;搞好科技协作开展防治松毛虫的群众运动[J];农业科技通讯;197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