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杆菌介导的紫茎泽兰的遗传转化
【摘要】:紫茎泽兰是一种入侵性很强的恶性杂草,已经对我国农牧业生产以及森林和农田等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危害。目前,从分子水平对其化感作用调控机理的研究开展的还很少,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将为其代谢调控途径中的关键基因的功能注释提供一个研究平台,从而为这种恶性杂草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通过对紫茎泽兰叶片、茎段、叶柄等不同的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难易程度的筛选,对农杆菌菌液的侵染浓度、侵染时间,对培养基不同激素配比以及抗菌素和抗生素有效浓度等条件的摸索,建立了一套简单而有效的紫茎泽兰的遗传转化方法。将茎段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上预培养1天,然后与带有pBI121质粒的农杆菌菌株LBA4404共培养3天,之后将他们转移到带有1.0mg l~(-1) NAA,1.0mg l~(-1) 6-BA,150mg l~(-1) Kan和200mgl~(-1) Cef的MS培养基上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10-15天继代培养一次,大约3-4周可以观察到茎段长出淡绿而硬质的愈伤组织,将这些愈伤组织转移到带有1.0 mg l~(-1) NAA,1.0 mg l~(-1) 6-BA,150 mg l~(-1) Kan和200 mg l~(-1) Cef的MS培养基上进行分化的诱导,大约6-8周以后,可以观察到胚性愈伤上面分化出来的小芽,待这些抗性芽长到1cm左右时,将它们转移到带有150 mg l~(-1)Kan,200 mg l~(-1) Cef的1/2 MS培养基中,约4周后可以得到生根的转基因幼苗。通过PCR和GUS组织化学染色,以及RT-PCR等方法的检测,表明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紫茎泽兰的染色体组中去了,转化频率可以达到2%。
|
|
|
|
1 |
;紫茎泽兰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J];植物保护;2011年01期 |
2 |
杨紫美;;紫茎泽兰的危害及防除[J];草业与畜牧;2011年01期 |
3 |
;个旧市紫茎泽兰调查报告[J];云南农业科技;1983年04期 |
4 |
杨蓉西;危害严重的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J];生物学通报;2003年01期 |
5 |
陈开基;;恶性杂草紫茎泽兰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J];植物检疫;1989年03期 |
6 |
卿贵华,王甸洪,席俊林;紫茎泽兰的危害现状及其防治措施[J];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
7 |
张崇贤;;恶性杂草——紫茎泽兰草地的改良方法[J];中国草地学报;1990年01期 |
8 |
李彦福,陈素娇,黄明尧,吴定能;盘县恶性杂草紫茎泽兰调查报告[J];贵州林业科技;2003年04期 |
9 |
吴志红;恶性杂草——紫茎泽兰的危害及控制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04年07期 |
10 |
罗成品;紫茎泽兰de防除措施[J];四川农业科技;2004年07期 |
11 |
易建平,印丽萍,李大春,李风婷,叶军;四川乐山地区紫茎泽兰的入侵定殖和风险评估[J];植物检疫;2003年06期 |
12 |
王银朝,赵宝玉,樊泽锋,樊月圆,谭承建;紫茎泽兰及其危害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5年05期 |
13 |
权红红;;治理紫茎泽兰的新途径[J];中国林业;2008年06期 |
14 |
易茂红;;贵州省紫茎泽兰的发生与治理[J];植物检疫;2008年05期 |
15 |
;害草变宝物 养猪又制炭[J];环境工程;2009年01期 |
16 |
高志明;;恶性杂草——紫茎泽兰[J];云南农业科技;1981年06期 |
17 |
张崇贤;;在紫茎泽兰占领地上进行草场建设[J];云南农业科技;1989年05期 |
18 |
向业勋;;紫茎泽兰的分布、危害及防除意见[J];杂草科学;1991年04期 |
19 |
许华香;;紫茎泽兰在双柏县的分布、为害和防治[J];云南农业科技;1983年01期 |
20 |
潘云祥,丁福先;大理州关于紫茎泽兰的调查报告[J];云南畜牧兽医;200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