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B-biotype和温室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的种间竞争
【摘要】:为了明确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B-biotype和温室粉虱Trialeurodesvaporariorum(Westwood)之间的竞争关系及其机制,本文以B型烟粉虱与温室粉虱的番茄种群为实验材料,采用种群竞争学与行为生态学和基础生物学的技术与方法,对两种粉虱的种群竞争趋势以及生殖干扰和寄主利用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探明B型烟粉虱种群形成与扩张中的生态位竞争机制。种群竞争实验表明,当B型烟粉虱和温室粉虱分别以20:10、15:15和10:20对(雌雄性比1:1)的比例于温室适宜条件下(23.6℃)在番茄上连续多代共存时,4代、5代和7代后温室粉虱被B型烟粉虱完全取代;期间B型烟粉虱种群增长速率分别为起始种群的13.4倍、12.4倍和17.0倍,而温室粉虱的种群数量随两种粉虱共存世代数的增加而下降,呈现负增长趋势。单独生存(15:15对)实验结果显示,B型烟粉虱种群增长能力较温室粉虱强,在番茄上连续饲养7代,B型烟粉虱种群增长了10.9倍,而温室粉虱仅增长了4.7倍。进一步的基础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表明,在番茄、烟草和棉花上单独饲养两种粉虱,B型烟粉虱的发育历期分别为21.2±0.71d、24.3±1.22d和26.6±1.55d,而温室粉虱分别为22.1±0.82d、28.7±2.29 d和30.2±2.84d;尽管两种粉虱在番茄上的发育历期差异不显著,但在烟草和棉花上温室粉虱的发育历期均显著较B型烟粉虱的长。以番茄作为寄主饲养两种粉虱,无论单独生存还是与温室粉虱混合发生,B型烟粉虱的繁殖能力较温室粉虱的强、雌虫寿命较温室粉虱长;当B型烟粉虱单独生存时,其单雌产卵量为278±18粒,雌虫寿命为30.8±5.1d;当与温室粉虱混合发生时,其单雌产卵量为251±32粒,雌虫寿命为29.6±4.2d;二者之间差异不明显。而温室粉虱无论单独生存还是与B型烟粉虱混合发生其单雌产卵量明显较低。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在番茄寄主上,B型烟粉虱有取代温室粉虱的能力,B型烟粉虱所具有的较强的种群增长能力、较高的雌性比例、较高的繁殖能力(3.76-4.65倍)和较快的发育速率是其与温室粉虱竞争乃至替代的主要机制。
|
|
|
|
1 |
金尚华;郭凤琴;王金川;;怎样防治温室粉虱[J];甘肃农业科技;1982年05期 |
2 |
何振昌;;蔬菜上的大害虫—温室粉虱[J];天津农业科学;1982年01期 |
3 |
刘冬青,王绍敏,辛淑荣,张世贵;不同施药方式对番茄温室粉虱防治效果的影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
4 |
向玉勇,李子忠,张帆,罗晨;烟粉虱和温室粉虱的研究进展[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4年04期 |
5 |
陈斌,冯明光;两种杀虫真菌制剂与低用量吡虫啉对温室粉虱的协同防效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11期 |
6 |
陈洪林;综合防治温室粉虱[J];农家参谋;1996年11期 |
7 |
阎凤鸣;粉虱研究概况[J];北京农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
8 |
陈斌,李正跃,孙跃先,严乃胜,桂富荣;玫烟色拟青霉孢子悬乳剂对大棚生菜粉虱的防效及其对昆虫群落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
9 |
王良海;;温室粉虱生物学特性及药剂防治的初步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1986年01期 |
10 |
村井保;张耀宏;;利用天敌防治温室粉虱[J];植物医生;1992年03期 |
11 |
孙会忠;董钧锋;宋月芹;林克剑;;温室粉虱成虫体形特征的扫描电镜观察[J];西南农业学报;2011年04期 |
12 |
罗晨;张芝利;;粉虱的识别与防治[J];当代蔬菜;2006年08期 |
13 |
张帆;罗晨;张君明;;丽蚜小蜂对烟粉虱和温室粉虱的寄生选择[J];华北农学报;2007年06期 |
14 |
张君明;张帆;王兵;;以释放丽蚜小蜂为主的保护地番茄温室粉虱的控制技术[J];蔬菜;2010年07期 |
15 |
;粉虱捕捉器[J];农业科技通讯;1979年09期 |
16 |
乔依;温室蔬菜害虫综合治理中生物农药的运用[J];世界农药;2000年06期 |
17 |
李东超;郭义;;温室粉虱和烟粉虱的区别与综合防治[J];山西农业(致富科技);2007年05期 |
18 |
谷希树;卜文俊;胡学雄;白义川;徐维红;刘佰明;;12%哒·异丙烟剂对温室粉虱的生物活性[J];农药;2007年06期 |
19 |
李洪安;王萱;李响;郭锐;张远芳;;温室粉虱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植保导刊;2007年11期 |
20 |
刘建军,田毓起;环境因素对丽蚜小蜂寄生和刺吸寄主数量的影响[J];中国生物防治;198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