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疫霉与寄主相互识别与致病机制研究
【摘要】: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是一种对我国大豆生产最危险的A1类检疫对象,其侵染大豆引起的疫霉根腐病是大豆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在全世界每年导致的经济损失达10多亿美元。目前该病正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大豆生产,并已经在局部地区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国家973计划的支持下,南京农业大学连续开展了大豆疫霉的检测、对我国入侵的机制、控制的基础研究。具体内容包括:1、大豆疫霉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新研制的快速检测技术将口岸检测时间从此前的20天缩短到6小时,准确率提高到100%,并已经在我国主要大豆进境口岸广泛推广;2、大豆疫霉起源问题的研究:通过对中美主要大豆疫霉群体的遗传结构比较分析,发现美国大豆疫霉的群体结构比中国群体多样性更为丰富,初步证明美国大豆疫霉不可能起源与中国;3、大豆疫霉与寄主识别与侵入过程的研究:SSH分析了大豆疫霉侵染早期特异表达的152个基因,发现G蛋白和GPCR信号途径参与了大豆疫霉游动孢子对寄主的识别,G蛋白突变体游动孢子游动方向发生明显改变,致病性显著降低;4、大豆疫霉控制过程中新分子靶标的筛选:生物信息学分析了大豆疫霉896个候选转录因子,基因沉默分析表明转录因子R1m1\Crz1\Sln1均参与了大豆疫霉的致病过程,overexpress转化子正在构建,Microarray将被用来分析其调控的信号网络及下游效应分子,该研究对寻找大豆疫霉新的杀菌剂作用靶标有重要价值;5、大豆疫霉效应分子的研究,生物信息学的分析在大豆疫霉全基因组中获得350个具有RXLR功能域的候选效应分子,PVX、大豆和酵母表达证明AVh331可以在大豆、烟草和酵母细胞内抑制细胞死亡和防卫反应,该研究对解释大豆疫霉致病与成灾机制有重要意义。
|
|
|
|
1 |
薛德乾,吴胜杨;草莓疫霉果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当代蔬菜;2005年04期 |
2 |
A.de S.Liyanage,杨雄飞;天气因素对蜜色疫霉在橡胶果上致病和产孢的影响[J];热带农业科技;1986年03期 |
3 |
刘景晶,殷恭毅;江苏吴县东山红桔3种疫霉病菌生物学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
4 |
李淑菊,王惠哲,马德华,董金皋;天津及周边地区发现黄瓜疫霉根腐病[J];天津农业科学;2002年04期 |
5 |
S.N.Jeffers
,H.S.Aldwinckle
,郭何生;苹果树根颈腐烂病病原菌的检测与分布[J];世界农业;1989年05期 |
6 |
徐敬友;陆家云;方中达;;疫霉有性生殖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1年01期 |
7 |
薛德乾
,吴胜杨;草莓疫霉果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福建农业;2005年02期 |
8 |
刘兆敏,田艳忠,沈崇尧,李桂舫;天津市黄瓜疫霉菌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J];莱阳农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
9 |
尚春明,苏慧兰,郝俊星,吕佩珂;甜椒茄子苗期猝倒病药剂防治[J];北方园艺;1998年Z1期 |
10 |
原光;介绍几种优良杀菌剂[J];新农业;1993年11期 |
11 |
柯为;一种橡树“猝死”病因查明[J];微生物学通报;2004年06期 |
12 |
王昌祥;番木瓜根腐病[J];植物保护;1965年05期 |
13 |
戴肇英,黄式玲;莎草疫霉对甲霜灵抗性检测[J];广西农业科学;2002年03期 |
14 |
综合防治条溃疡病开发研究课题组;西双版纳以条溃疡病为主的胶园综合治理开发研究初报[J];热带农业科技;1985年01期 |
15 |
成家壮;广州地区为害黄瓜的疫霉菌及其致病性的研究[J];植物保护;1992年01期 |
16 |
李宏科,康霄文;长沙地区蔬菜蚜虫上虫霉菌研究初报[J];中国生物防治;1989年02期 |
17 |
黄河;第一届国际疫霉讨论会在美召开[J];植物保护;1982年05期 |
18 |
牛晓磊,薛泉宏,涂璇,袁虎林;6株生防放线菌对辣椒疫霉的皿内拮抗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19 |
李梅云,刘开启,高家合,李天飞,王革;植物疫霉菌病害生防因子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2004年05期 |
20 |
蔡保灵;飞虱虫疫霉的培养贮存和生测试验[J];中国生物防治;198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