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带外源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对昆虫幼虫中肠侵染的初步观察
【摘要】:正本文通过改造了的适合于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Bac-to-Bac系统构建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ene,gfp)的重组病毒,利用绿色荧光蛋白监测了多角体基因启动子驱动的基因的表达情况,有望为重组病毒在实际应用上的可行性提供新的证据。Bac-to-Bac系统是Luckow等在1993年建立的由转座子介导的杆状病毒重组策略,它改变了必须利用真核细胞培养病毒的传统,只要在大肠杆菌中就可复制出杆状病毒有全感染性的重组
|
|
|
|
1 |
王晓玲;魏美才;夏春兰;;昆虫杆状病毒的研究与应用[J];河南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
2 |
李坚;王敦;;生物防治杆状病毒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讯;2009年04期 |
3 |
吕蓓;;重组杆状病毒试验[J];生物技术通报;1997年01期 |
4 |
刘永平;王方海;苏志坚;李广宏;;昆虫杆状病毒杀虫剂研制与应用进展[J];中国生物防治;2006年01期 |
5 |
范晓军;许成钢;柴宝峰;王伟;梁爱华;;温度和pH值对重组杆状病毒(AcMNPV-BmKIT-Chi)的毒力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7年03期 |
6 |
曹建斌;范晓军;付月君;梁爱华;;重组杆状病毒Ac MNPV-BmKIT-vcath的构建及毒力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7 |
王云龙;孙新城;张莉;韩洁;陈小科;邓黎黎;黄欣;;杆状病毒在害虫控制中的应用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1期 |
8 |
郭君慧,杜昌升,彭建新,洪华珠;重组杆状病毒安全性及其评价[J];中国生物防治;2003年01期 |
9 |
Rachael E.Hawtin;万树青;;杆状病毒杀虫剂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世界农药;1993年03期 |
10 |
俞燕芳;李兵;查宏贤;王文兵;许雅香;沈卫德;;重组杆状病毒杀虫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蚕业;2009年02期 |
11 |
梁布锋;基因工程杀虫技术的进展[J];自然杂志;1998年04期 |
12 |
常洪雷;梁革梅;王桂荣;于宏坤;吴孔明;郭予元;;棉铃虫中肠Cry1A受体蛋白氨肽酶N1在Tn细胞系的表达[J];中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
13 |
黄淑娟;迟名;毛钟鸣;王世贵;马小梅;;pH对红褐斑腿蝗中肠主要蛋白酶活性的影响[J];昆虫学报;2009年03期 |
14 |
农广,庞义;重组杆状病毒生物杀虫剂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1996年06期 |
15 |
;生物防治[J];生物技术通报;1996年06期 |
16 |
钟国华,胡美英,林进添,徐伟松,马安勤;闹羊花素-Ⅲ对菜粉蝶幼虫血淋巴和中肠酯酶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17 |
张雅林,周越,张志勇;斑蝥素对粘虫和小菜蛾幼虫中肠组织的影响[J];昆虫学报;2003年03期 |
18 |
刘德立,段媛媛,齐义鹏;双拷贝v-cath基因的重组HaNPV的构建及毒力分析[J];中国病毒学;2003年03期 |
19 |
史翠红;宋萍;王勤英;杨君;崔龙;孔繁芳;;嗜线虫致病杆菌对棉铃虫的生物活性研究[J];农药学学报;2007年03期 |
20 |
张霞;李国勋;郭巍;;甜菜夜蛾肠粘蛋白cDNA基因的分子克隆与序列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