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座子诱变及在荧光假单胞菌防病增产上的应用
【摘要】:正一、转座子诱变原理和方法转座子诱变(Transposon Mutagenesis)又称体内遗传工程(in vivo genetic engineering),是DNA操作的一项重要新技术。其基本原理是插入失活,即通过接合作用将可以移动的转座子转移到受体寄主细胞的基因组内,在某个位点随机或定向地插入一段外源DNA,干扰原有基因的正常表达使基因失活,引起点突变。
|
|
|
|
1 |
黄立华,杜建光,程遐年,洪晓月;白背飞虱、灰飞虱mariner转座子的初步研究[J];昆虫学报;2001年04期 |
2 |
黄天培;刘晶晶;关雄;张杰;;苏云金芽孢杆菌转座因子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6年01期 |
3 |
巫益鸣;阮丽芳;彭东海;刘国强;孙明;;苏云金芽胞杆菌菌株YBT-1518的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及芽胞萌发突变株的筛选[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
4 |
彭于发;荧光假单胞菌Tn5诱变防病增产研究初报[J];中国农业科学;1990年01期 |
5 |
谢妤;何正波;陈斌;;东亚飞蝗mariner转座子片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0年06期 |
6 |
李姣清;夏枫耿;王彦;杜少平;张玲华;明飞平;程庆;徐臣超;;荧光假单胞菌Tn5转座诱变及对青枯病生防特性[J];生物技术;2009年06期 |
7 |
周洪友,魏海雷,刘西莉,王烨,张力群,唐文华;通过染色体整合抗生素2,4-二乙酰基间苯三酚合成基因提高荧光假单胞菌生防能力[J];科学通报;2005年08期 |
8 |
曹启光;陈怀谷;杨爱国;张银贵;林玲;于汉寿;;稻秸秆覆盖对麦田细菌种群数量及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J];土壤;2006年04期 |
9 |
杨合同;王少杰;许勃;;荧光假单胞菌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J];山东科学;1993年03期 |
10 |
年洪娟;张杰;樊利强;刘朔;宋福平;黄大昉;;ARDRA方法在荧光假单胞菌分离鉴定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
11 |
李盛楠;郭道森;赵博光;李荣贵;;松材线虫携带的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GcM5-1A菌株分泌的毒素及其对黑松的毒性(英文)[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
12 |
康越景;钱国良;丁运昭;范加勤;胡白石;刘凤权;;荧光假单胞菌7-14 flhA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的初步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2011年02期 |
13 |
王国良;李斌;唐乔梅;刘宝平;张国庆;苏婷;;浙江西兰花花球头腐病的病原鉴定[J];植物保护学报;2010年02期 |
14 |
黄琼,毛忠顺,李杨苹,朱有勇;两株细菌分离物对镰刀菌的拮抗作用[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S1期 |
15 |
赵博光;梁波;徐梅;赵林果;;松材线虫携带的一株荧光假单胞细菌致萎毒素的初步分离[J];林业科学;2006年01期 |
16 |
李德舜;曹新红;苏静;王臻;张长铠;;平菇黄腐病病原菌分离与鉴定[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08年01期 |
17 |
张霞;张杰;李国勋;黄大昉;陈中义;;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荧光假单胞菌P303及其生存能力检测[J];植物保护学报;2005年03期 |
18 |
王香秀;林祥文;;申嗪霉素高产技术研究[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7年04期 |
19 |
岳东霞;张要武;陈融;许长蔼;;荧光假单胞菌工程菌株的构建及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J];华北农学报;2008年06期 |
20 |
李盛楠;赵博光;李荣贵;郭道森;;表达荧光假单胞菌鞭毛蛋白工程菌的构建及其对黑松的毒性[J];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1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