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伦湖全新世介形虫动物群演化及其古环境意义
【摘要】:正海洋及湖泊沉积地层中的介形虫化石是研究古生态、古环境、古气候变迁的理想材料。在我国北方广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分布着众多咸水―半咸水湖泊,其沉积物中保存有丰富的介形虫化石。呼伦湖即为该地区的代表性湖泊之一。取自该湖沉积中心的HL06沉积岩
|
|
|
|
1 |
霍世诚;陕西、云南早寒武世的古介形虫(续志)[J];古生物学报;1965年02期 |
2 |
周永红;东营凹陷沙一段介形虫丰度研究[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
3 |
苏德英;李友桂;余静贤;张望平;张立君;蒲荣干;杨仁泉;;中国非海相晚中生代介形虫、孢粉生物地层[J];地质学报;1983年04期 |
4 |
刘传联,赵泉鸿;山东东营盆地早第三纪介形虫壳体微量元素的特征及意义[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1年02期 |
5 |
苏德英;李友桂;余静贤;张望平;张立君;浦荣干;杨仁泉;;中国非海相晚中生代介形虫、孢粉生物地层[J];地质论评;1983年05期 |
6 |
李淑鸾;辽东湾表层沉积中有孔虫介形虫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2期 |
7 |
阮培华;北戴河潮间带现代介形虫的分布[J];现代地质;1989年04期 |
8 |
朱育新,吉磊;微克级介形虫壳体样品的多元素ICP-AES同时测定[J];分析试验室;1996年02期 |
9 |
康育义,孔庆生,张建平,蒋新禾;介形类壳瓣形态分析及其游泳能力的测算方法初探[J];微体古生物学报;1989年03期 |
10 |
赵靖舟;中国北部寒武纪Bradoriida种属问题的讨论[J];微体古生物学报;1989年04期 |
11 |
刘传联,洪太元,毕海红,赵泉鸿;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介形虫化石保存特征研究及应用[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8年02期 |
12 |
刘传联,丁莲花,洪太元,毕海红,赵泉鸿;山东东营凹陷早第三纪沙一段介形虫丰度的不均匀性及其地质意义[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4年02期 |
13 |
J·W·尼尔,同号文;介形虫的研究现状、历史展望[J];微体古生物学报;1986年03期 |
14 |
王思恩;;热河动物群的起源、演化与机制[J];地质学报;1990年04期 |
15 |
;化石组合特征及其地层意义[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83年S1期 |
16 |
禹娜,赵泉鸿,E.L.SCHORNIKOV,陈立侨;太湖现生介形虫[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5年02期 |
17 |
田国强,王强;安徽五河、河北南皮Propontocypris的发现——兼论2kaB.P.的突然变化事件[J];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7年04期 |
18 |
庞其清;张志军;卢立伍;韩迎建;方晓思;;河南西峡地区晚白垩世介形虫的发现及其地层意义[J];地质通报;2008年06期 |
19 |
禹娜;陈立侨;赵泉鸿;;太湖介形虫分布与水环境因子间关系的典范对应分析[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7年01期 |
20 |
潘树新;梁苏娟;史永苏;王天琦;王建功;曹学明;唐振兴;李本才;董丽红;刘晓芳;;松辽盆地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介形虫群集性死亡事件成因[J];古地理学报;201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