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段金英;下扬子区大隆组的底界[J];地层学杂志;1990年03期 |
2 |
牛志军,李志宏,段其发,傅泰安;鄂西地区二叠系大隆组与吴家坪组的两种接触关系[J];地球学报;2001年03期 |
3 |
金若谷;陕南西乡晚二叠世大隆组及其沉积环境[J];地层学杂志;1987年04期 |
4 |
兰朝利,李继亮,张晓晖,俞良军,夏文臣,樊敬亮,张君峰;广西合山马滩大隆组的沉积序列研究及其环境指示意义[J];地质科学;2001年01期 |
5 |
龚玉红;湘中南区晚二叠世大隆组牙形刺及其地层意义[J];地层学杂志;1996年04期 |
6 |
汪明洲
,周义;论大巴山西段晚二叠世地层发育规律[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1988年02期 |
7 |
毕仲其;南京附近二迭系孤峰组和大隆组中放射虫化石的发现及其指相意义[J];资源调查与环境;1982年03期 |
8 |
李高章;陈思松;;南京湖山上二叠统大隆组中火山碎屑岩的发现及其意义[J];地质论评;1983年06期 |
9 |
梁浩忠;;湖南斗岭组与大隆组的层位关系[J];地层学杂志;1966年02期 |
10 |
;陕南三迭系与二迭系之间“大隆组”的发现[J];青海国土经略;1976年02期 |
11 |
林长江;;福建安溪尾厝和长泰钟魏二叠系上统大隆组的确定及认识[J];福建地质;1987年03期 |
12 |
朱洪发,秦德余,刘翠章;论华南孤峰组和大隆组硅质岩成因、分布规律及其构造机制[J];石油实验地质;1989年04期 |
13 |
张克信,吴顺宝,刘勇勤;南京湖山大隆组放射虫和牙形石及其指相意义[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2年03期 |
14 |
文海霞;石和;陈洪德;;黔南平塘晚二叠世大隆组硅质岩成因及沉积环境初探[J];四川地质学报;2010年03期 |
15 |
朱炎铭,秦勇,张有生,李田忠;黄骅坳陷裂变径迹分析与古生代烃源岩受热演化[J];煤炭学报;2001年02期 |
16 |
张枝焕,吴聿元,俞凯,吴水平,刘洪军;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地区青山口组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分析[J];现代地质;2002年04期 |
17 |
朱光有,金强,周建林;东营凹陷旋回式深湖相烃源岩研究[J];地质科学;2003年02期 |
18 |
张林晔,蒋有录,刘华,谭丽娟,张乐;东营凹陷油源特征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年03期 |
19 |
胥菊珍,罗小平,王海宏;东非M盆地福拉凹陷烃源岩及原油地球化学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年04期 |
20 |
张剑峰,朱召锋,王运所,冯彩彦,周红恩;用热模拟图版校正法计算高成熟烃源岩油气资源量——以南华北盆地济源凹陷为例[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3年S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