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干旱区退化生态系统的一般模式
【摘要】:正我国西部干旱区以它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山盆相间的地貌格局以及荒漠性的土壤植被,与我国东部季风区和青藏高寒区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中国乃至世界干旱区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代表性。其孕育的巨大山盆体系,是研究山地一绿洲一荒漠系统(MODS)的天然实验室。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LUCC)引起了
|
|
|
|
1 |
肖金学;王文强;廉振民;;延安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问题的思考[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2 |
陈均烽;陈其兵;宋国平;;郎川公路沿线湿地植被类型及水文变化初探[J];四川林业科技;2006年03期 |
3 |
丁九敏;阮宏华;;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
4 |
章家恩,徐琪;退化生态系统的诊断特征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2期 |
5 |
李文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是生态系统评估的核心[J];资源科学;2006年04期 |
6 |
闫玉厚;郝文功;;规划与设计在西部地区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中的作用[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7期 |
7 |
向成华,万涛,张彦林;长江上游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对策[J];四川林业科技;2002年02期 |
8 |
张昆;杨再鸿;陈奇伯;刘蔚漪;田昆;;姚安县洋派河小流域植被恢复效益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1期 |
9 |
钟征云;海归情融岷江魂——访岷江上游山地退化生态系统重建技术与示范项目负责人吴宁博士[J];四川草原;2004年03期 |
10 |
彭羽;蒋高明;张倩;;运用能量10%定律恢复浑善达克退化生态系统(英文)[J];生态环境;2006年03期 |
11 |
第宝锋,杨忠,艾南山,张建平;基于RS与GIS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退化生态系统评价——以云南省元谋县为例[J];地理科学;2005年04期 |
12 |
朱海燕;刘忠德;钟章成;;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恢复阶段土壤质量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6年02期 |
13 |
曾馥平;;西南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退化原因与生态重建途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年06期 |
14 |
张飞;郭文彬;柳淑珍;杨敏;;矿产弃地的生态恢复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年03期 |
15 |
冯育青;王莹;阮宏华;;水岸带研究综述[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
16 |
;环境生物学[J];环境科学文摘;1998年04期 |
17 |
郑奕,潘晓玲;塔河上游地区阿拉尔段天然退化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分析及恢复途径[J];新疆环境保护;2004年S1期 |
18 |
任海,李萍,周厚诚,张倩媚;海岛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J];生态科学;2001年Z1期 |
19 |
林勇,张万军,吴洪桥,汪心国;恢复生态学原理与退化生态系统生态工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年02期 |
20 |
谢以萍,杨再强;攀西干旱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对策[J];四川林勘设计;200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