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植物分类学及分子生物学角度区分建泽泻与川泽泻
【摘要】:从植物外观、块茎形状、HPLC指纹图谱、分子生物学DNA序列等方面阐述了建泽泻与川泽泻两者存在的明显区别,提出从植物分类学的角度出发,实有必要将两者区别为不同的物种。
|
|
|
|
1 |
蔡文国;;彭山县川泽泻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14期 |
2 |
;种好泽泻夺丰收[J];农业科技通讯;1978年10期 |
3 |
张静;杨文钰;陈兴福;刘卫国;张树平;舒友海;;川泽泻种子形态和发芽特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年01期 |
4 |
廖强;杨文钰;陈兴福;姚雄;;烯效唑对川泽泻产量及主要药用成分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8年24期 |
5 |
陈菁瑛,张丽梅,陈义挺,郑伟文,刘波,张秋芳,朱炳耀,蔡宣梅,杨志敏;不同来源泽泻种子质量比较[J];中药材;2004年11期 |
6 |
谷巍;席蓓莉;吴启南;巢建国;李琳;申修源;;建泽泻HMGR基因保守区片段克隆与组织分布研究[J];中药材;2011年09期 |
7 |
张秋芳;史怀;朱炳耀;吕竹青;冯小强;蔡宣梅;杨志敏;陈菁瑛;郑伟文;刘波;;垄畦栽培对地道药材建泽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11期 |
8 |
张秋芳;刘波;史怀;蔡宣梅;吕竹青;冯小强;;氮磷钾肥对地道药材建泽泻生长与品质的影响[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6年03期 |
9 |
陈志彤,郑伟文,肖华山;泽泻26S rDNA的扩增及酶切反应条件优化[J];福建农业学报;2004年02期 |
10 |
贺浩华;贺晓鹏;彭小松;傅军如;刘宜柏;吴强;华育坚;徐伯刚;王象坤;;“宜黄野生稻”的植物分类学地位和外稃乳突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J];中国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
11 |
陈兴琰;;茶树植物学分类的历史和展望[J];茶叶科学技术;1985年04期 |
12 |
胡波;;肉苁蓉——沙漠中的特产[J];现代农业;1978年09期 |
13 |
;品种[J];云南农业;2005年04期 |
14 |
许旭明;;烟草的起源与进化[J];三明农业科技;2007年03期 |
15 |
刘英骅;;苔藓地衣化学防除法的初步总结报告[J];茶叶通讯;1962年03期 |
16 |
;大元麦的幼穗发育与高产栽培关键[J];生命世界;1976年06期 |
17 |
小川英树;桥本实;志村乔;张堂恒;;茶树原产地形态学的研究第6报 中国生长的茶树(摘要)[J];茶叶;1980年03期 |
18 |
罗希明;大豆染色体Giemsa C-带带型的初步研究[J];大豆科学;1988年02期 |
19 |
桥本实
,叶乃兴;茶树的学名和种类[J];茶叶科学技术;1989年01期 |
20 |
乔正强;皇甫友贵;李学文;殷春香;寇公民;;甘南蕨麻资源研究初报[J];甘肃农业科技;1992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