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创新思维
【摘要】:正创新思维是可以把握的。创新思维具有新颖性、独特性、机遇性、灵活性,而这并不排斥其规律性,即可认识性、可把握性。然而, 那种认为创新思维只能通过案例去启发,从技巧上总结,而一旦抽象出基本方法,模式就会失去其独特性、创新性的看法相当普遍, 从而使近几年来创新思维的技巧性的著述颇丰,而基本方法之论
|
|
|
|
1 |
郑孟煊;;略论创新思维[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
2 |
马向生;;原始性创新思维方式探索[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
3 |
苏越;;关于思维研究的突破口的新探析[A];《思维科学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
4 |
黄柯;;思维规律浅探[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
5 |
郭国勋;;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释义[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
6 |
马林;;论思维的形式[A];《思维科学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
7 |
贾弘;;创造思维方法体系初探[A];《思维科学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
8 |
杨爱民;;略论孔子的激励思想[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
9 |
翟建才;;博弈和博弈思维探索[A];《思维科学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
10 |
高省;;思维范式的转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法论前提[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