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陈那法称因明逻辑体系之比较

郑伟宏  
【摘要】:正一、陈那因明的逻辑形式 (一)同、异品的逻辑表达方式同品、异品是陈那建立新因明推理规则的两个初始概念。它们都必须除宗有法,这是陈那因明的理论基础。以S表示宗有法,以M表示因法,以P表示所立法,则有:同品为非SP,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春华;;论运动的逻辑形式[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普通逻辑学》学习辅导(1)[J];内蒙古电大学刊;1996年01期
3 孙明湘;李建华;;论逻辑的有效性及其判定[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宋文坚;;略论逻辑的多种类型[J];思维与智慧;1986年01期
5 陈爱华;;三段论的逻辑美解读[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江东;例谈填空题的解答和注意事项[J];思维与智慧;1994年01期
7 倪荫林;论命题形式断定的确定性与真值容量及断定范围的关系[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8 王道君;普通逻辑学复习谈[J];当代电大;1995年04期
9 文海鸿;有时周延?一律不周延!(续)[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10 徐景茂 ,吕正春;自然语言逻辑研究对象浅探[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11 徐吉润,阎仲笙;试论联珠推理的逻辑形式特征及其应用[J];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03期
12 王道君;普通逻辑学学习指导[J];当代电大;1995年01期
13 池哲;学逻辑要抓住要领[J];思维与智慧;1982年02期
14 吴坚;;命题形式与命题的符号化[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5 张传新;正确认识不相容选言命题——对于德礼、倪荫林二先生争论的介入[J];九江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16 杜岫石;SAP不能换位为PAS吗?[J];江汉论坛;1982年06期
17 王保国;;真、假与命题真假意义的诠探[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8 徐世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辩证逻辑命题特色[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9 欧阳丹彤,刘叙华;关于strong形RUE-NRF归结的反倒[J];计算机学报;1994年05期
20 林尚垣;;谓词逻辑推理与机器证明[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伟宏;;陈那法称因明逻辑体系之比较[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2 吴坚;;走出逻辑的雾区[A];2000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0年
3 罗翊重;;四大推理类型之内涵与外延间的转换[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4 郑伟宏;;陈那新因明喻体的逻辑形式[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5 许险峰;;论《周易》的逻辑体系[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6 威提布萨那;虞愚;;法称《逻辑一滴》的分析[A];因明论文集[C];1980年
7 郑伟宏;;汉传因明是解读印度新因明的钥匙[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8 吴坚;;两种不同的蕴涵[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9 李建华;;公理化方法的历史发展[A];1997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7年
10 陈江;;论回溯推理的几种具体类型[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芸;从SDRT的视角探析汉语话语结构的修辞格式[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红峰;论逻辑后承与逻辑真[D];湘潭大学;2008年
2 李峰;论陈那因明的逻辑体系[D];复旦大学;2010年
3 孙丽娜;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推理述评[D];燕山大学;2009年
4 周理;真理的逻辑前提[D];贵州大学;2008年
5 程娜;论维提布萨那的陈那因明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孙强;毛泽东逻辑思想的主要贡献及其现实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凤华;条件推理的集合映射模型再探[D];西南大学;2007年
8 黄金华;正规模态逻辑的自然演绎及其证明论性质探微[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罗劲松;《因明正理门论》与《正理滴论》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石先祥;浅析弗雷格对算术真问题的探讨及其意义[D];复旦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晓芒;中西逻辑比较研究中的两个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黑龙江大学 宁莉娜;论逻辑方法拐点上的哲学动因[N];光明日报;2007年
3 江怡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维也纳学派的分析概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周静;贵州制约逻辑学会致力学界发展[N];贵州日报;2009年
5 戈莱格·莱斯特尔 墨尔本大学哲学、人类学和社会研究学院,焦兵编译,熊明辉校;《澳洲逻辑学杂志》简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刘邦凡;科学史与逻辑史的交叉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