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样地
【摘要】:阔叶红松林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地带性植被,长白山区是阔叶红松林的核心分布区。参照巴拿马Barro Colorado岛50 hm~2热带雨林样地的技术规范,于2004年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阔叶红松林内建立了一块25 hm~2的固定样地,这是目前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中国森林多样性及其动态研究网络中最北端的一块,也是全球温带地区最大的一块森林样地。2004年夏的第一次调查结果表明,样地内胸径≥1cm的木本植物有52种,隶属于19科32属。总的独立个体数为38902,包括分枝的总个体数为59121。植物组成上属典型的长白山植物区系,同时混有一些亚热带和亚寒带成分。个体数最多的前3个种,其个体数占到总个体数的60%,前14个种占到95%,而其余38个种只占到5%。从物种多度、胸高断面积和平均胸径来看,群落成层现象显著,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种。建群种的径级结构近似于正态分布,而次林层和林下层树种则表现出倒"J"形或"L"形。红松(Pinus koraiensis)、紫椴(Tilia amurensis)、蒙古栎(Quercs mongolica)、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色木槭(Acer mono)、春榆(Ulmus japomca)几个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随物种、径级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分布格局,其他一些树种的分布格局也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异质性。
|
|
|
|
1 |
滕家富;;阔叶红松林分布与生物多样性利用价值的研究[J];林业勘查设计;2008年03期 |
2 |
张弥,关德新,韩士杰,吴家兵,张军辉,金明淑,徐浩,何秀,戴冠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近22年的气候动态[J];生态学杂志;2005年09期 |
3 |
吴娜娜;钱虹;郑璐;李亚峰;;氮沉降增加对原始阔叶红松林蚯蚓种类和数量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5年11期 |
4 |
杨丽韫,李文华;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细根分布及其周转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
5 |
赵秀海,戚继忠,孙广仁,刘青山,陈喜林,于民;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早春草本层植物的数量特征[J];吉林林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
6 |
徐振邦;代洪才;谭征祥;卢风勇;;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森林演替的预测方法[J];林业勘查设计;1983年02期 |
7 |
孔祥文;胡万良;徐庆祥;丁国泉;张冰;;人工诱导的阔叶红松林群落结构动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
8 |
王顺忠;王飞;张恒明;代力民;王庆礼;;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径级模拟研究——林分模拟[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
9 |
徐克学;马欣堂;李敏;周繇;孙忠林;尹航;金慧;赵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植被考察与演替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12期 |
10 |
戎可;宗诚;;阔叶红松林里的小动物[J];大自然;2019年03期 |
11 |
贾清峰,冯忠孝;简述保护和恢复阔叶红松林的必要性[J];林业勘查设计;2002年04期 |
12 |
代力民,孙伟中,邓红兵,肖以华;长白山北坡椴树阔叶红松林群落主要树种的年龄结构研究[J];林业科学;2002年03期 |
13 |
于振良,赵士洞,董立荣,张元林;阔叶红松林的研究综述[J];吉林林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
14 |
单建平,陶大立,王淼,赵士洞;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细根周转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3年03期 |
15 |
吴家兵;关德新;王安志;袁凤辉;刁浩宇;于贵瑞;陈智;张雷明;;2003–2010年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J];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2021年01期 |
16 |
张子龙;顾伟;马玲;寇冀蒙;;不同土壤环境下阔叶红松林昆虫群落结构差异[J];森林工程;2017年03期 |
17 |
刘延坤;;阔叶红松林林隙特征及其更新的研究[J];花卉;2017年10期 |
18 |
朱翊锋;;全球气候变化对阔叶红松林潜在地理分布气候、地形等因子的影响[J];知识文库;2017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