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刘惠宁  
【摘要】:香港共有23种两栖类,包括蝾螈科一种、锄足蟾科二种、蟾蜍科一种、蛙科十二种、树蛙科二种及姬蛙科五种。其中卢氏小树蛙Philautus romeri是香港的特有种,而香港瘰螈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短脚角蟾Megophrys brachykolos及香港湍蛙Amolops hongkongensis则局限于华南沿海一带。依据它们的繁殖生境特征,香港的两栖类可分成三组,第一组是在溪流繁殖的,共有七种;第二组有十三种,通常在空旷的静水产卵;剩下来三种的繁殖地在树林里的水洼或渗水坑。香港由于土地使用改变及都市发展,一些以往在稻田常见的蛙如尖舌浮蛙Occidozyga lima及台北蛙Rana taipehensis,现今已变成稀有种了。随着市区发展向偏远地区伸延,就连只在人迹少见的离岛上居住的卢氏小树蛙也受兴建新机场的威胁,幸好饲养繁殖计划成效良好,迁地保育工作在八处地方进行,小树蛙在其中七处安顿下来,为这香港特有蛙的前途带来一线曙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绍武;闻新宇;;物种大灭绝[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1年04期
2 甘小妮;陈新文;;短尾蝮蛇IRF-2基因的克隆和特征分析[J];四川动物;2011年04期
3 吴丰昌;冯承莲;曹宇静;张瑞卿;李会仙;廖海清;赵晓丽;;锌对淡水生物的毒性特征与水质基准的研究[J];生态毒理学报;2011年04期
4 刘宇萍;韩思远;胡亚玲;王永军;;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湿地动物组成及区系特征[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1年04期
5 高明英;朱新平;赵密;史燕;赵建;;黄喉拟水龟转铁蛋白基因的克隆以及表达特征分析[J];水生生物学报;2011年04期
6 陈江海;;漳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3期
7 刁昱文;赵红蕾;高宇;刘珊珊;冯新;雷连成;韩文瑜;;抗菌肽的研究进展[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齐志涛;张启焕;王资生;王爱民;黄贝;昌鸣先;聂品;;非洲爪蟾中一种长型肽聚糖识别蛋白的克隆与表达分析(英文)[J];动物学研究;2011年04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惠宁;;香港两栖类之多样性及其所面对危机[A];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谷人;;阿活乐脱儿[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3 丁雪娟;宋兰;曹姗妹;肖智;刘琳;张剑英;;华南两栖类寄生单殖吸虫种类组成[A];第五届广东、湖南、江西、湖北四省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庞峻峰;饶定齐;吕顺清;张亚平;;云南树蛙类的分子系统学初步研究[A];第六届动物遗传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5 苑宇哲;王跃招;;阿特拉津对两栖类的作用效应研究进展[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吕顺清;杨大同;;我国澜沧江流域两栖类多样性及人文因素对其的影响[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7 潘晓赋;李明会;周伟;;两栖类种群数量下降与保护策略研究现状[A];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杨懿如;林麗君;郭炳村;;运用志工进行台湾两栖类保育之发展历程与成效[A];2007年海峡两岸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家堂;车静;武善金;赵蕙;赵尔宓;张亚平;;基于线粒体和核基因片断的树蛙科物种系统发育关系研究[A];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C];2008年
10 王跃招;;全球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两栖类种群的响应[A];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第三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亮跃;中国大鲵基础生物学及其进化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戚仁海;生境破碎化对城市化地区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秀红;黑带蛙(Rana nigrovittata)皮肤抗菌肽的分子多样性、结构与功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4 黄德军;黄河兰州段水质污染对花背蟾蜍的毒理学影响[D];兰州大学;2007年
5 陈利华;黑带蛙(Rana nigrovittata)皮肤中胆囊收缩素和缓激肽的分离纯化、分子克隆及结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6 韩俊友;牛蛙皮肤抗菌肽分离纯化、基因克隆表达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赵瑞利;牛蛙(Rana catesbeiana)皮肤活性肽的分子克隆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李昊民;生物多样性评价动态指标体系与替代性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9 王翠红;中国陆地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10 车静;现生蛙科动物部分物种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宗杰;三种蛙皮肤中促胰岛素释放肽的生理活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2 张晋东;若尔盖湿地3种两栖类的种间竞争及畜牧业对其食性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6年
3 孙厚成;川西15个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类多样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王旭;滇蛙皮肤抗感染多肽的分离纯化、分子克隆及多样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5 张振兴;道路侧沟对黑眶蟾蜍幼体逃生能力的影响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罗煜;滇侧褶蛙的分布、食性、生长及性二型性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晶琳;上海郊区农田泽蛙种群生态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雄;两种蛙身体大小和年龄结构的地理变异[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强;西藏齿突蟾蝌蚪冷适应策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6年
10 柴龙会;特定细菌胁迫下东北林蛙皮肤活性肽的差异表达[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流 学红;地中海四分之一的两栖类动物濒临灭绝[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2 张忠霞;机器“蝾螈”,也许可帮助探索两栖类进化[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3 黄柯蒂;留人才的“两栖”策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4 丁洪美;莫让警钟变丧钟[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5 记者 张新生;探险队在厄瓜多尔发现大量新物种[N];科技日报;2009年
6 王雪飞 孙扬;鼓励更多医生成为“两栖类”[N];健康报;2005年
7 张丽萍 李朝鲜;“到大自然这个实验室中探索真知”[N];光明日报;2006年
8 红流 徐学红;神秘病菌入侵 稀有蛙类“告急”[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9 晋志高;鱼和两栖类动物也存在经穴[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10 刘东阳流云;宠物传播疾病 都市健康新隐患[N];北京科技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