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电池中高效率分色聚焦衍射光学元件的设计
【摘要】:太阳能电池的广泛应用目前面临着两个瓶颈:高效率和低成本。突破这两大瓶颈的方案就需要对太阳光进行分色和聚焦。在以往文献中,为实现分色功能,通常将不同半导体材料根据带隙由大到小的顺序自上往下排列(串联),或者采用二相色镜将太阳光分成长波和短波两个波段(并联)。以往方案的共同缺点是:成本很高且加工困难。我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即通过设计单一衍射光学元件,同时实现对太阳光的分色和聚焦功能,如图1所示。首先,提出了厚度优化算法[1],并将其与杨??顾算法相结合,实现了任意厚度范围内衍射光学元件的设计[2,3]。其次,针对450,550,650nm入射波长,设计的32级量化衍射光学元件,其理论聚焦效率为67.81%再次,优化设计了连续相位和32级量化的衍射光学元件,连续相位元件的理论聚焦效率为:67.81%级量化元件的理论聚焦效率为:73.87%最后,利用该设计方法,设计了适用于全波段太阳光的分色聚焦衍射光学元件[4],采用四节电池并联结构,可望获得49.15%的光电转换效率。所设计的衍射光学元件可通过现代光刻技术加工模具,然后用纳米印刻方法批量复制生产,降低成本,从而突破太阳能电池广泛应用的两个瓶颈,为太阳能的广泛利用提供一种高效和廉价的途径。
|
|
|
|
1 |
马锋;王多书;罗崇泰;陈焘;叶自煜;刘宏开;王济州;;对衍射光学元件温度特性的研究[J];真空与低温;2008年04期 |
2 |
时招军;高益庆;;自适应粒子群算法设计纯相位衍射光学元件[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
3 |
任延同,付永启;衍射光学元件制作技术及未来展望[J];光学精密工程;1997年02期 |
4 |
高春林,辛企明;衍射光学元件的应用[J];光学技术;1995年06期 |
5 |
陶少华,田永红,陈培锋,丘军林;利用衍射光学元件增加出射光束的焦深[J];光学精密工程;1998年03期 |
6 |
董辉;崔庆丰;裴雪丹;冷家开;;多层衍射光学元件成像特性的研究[J];光子学报;2009年03期 |
7 |
俞建杰;韩琦琦;马晶;谭立英;;衍射光学元件在卫星激光通信终端中的潜在应用(英文)[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3年01期 |
8 |
陶少华,陈培锋,丘军林;一种衍射光学元件的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S2期 |
9 |
邱克强;周小为;刘颖;徐向东;刘正坤;盛斌;洪义麟;付绍军;;大尺寸衍射光学元件的扫描离子束刻蚀[J];光学精密工程;2012年08期 |
10 |
邹凯,邓晓鹏,李慎;衍射光学元件的效率研究[J];光学与光电技术;2005年04期 |
11 |
杜春雷,郭履容,郭永康;菲涅耳型衍射光学元件的研究[J];光子学报;1997年09期 |
12 |
陶少华;一种衍射光学元件的研究[J];荆州师专学报;1997年05期 |
13 |
张巍,张晓波,舒方杰,李永平;采用分步迭代算法设计制作衍射光学元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5年11期 |
14 |
;《衍射光学元件的计算机设计方法》[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9年01期 |
15 |
涂幸勇;段伟政;张默青;;衍射光学元件设计的探究[J];青春岁月;2011年10期 |
16 |
张栋;崔庆丰;武因峰;李敏;;可见光波段衍射光学元件衍射效率测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
17 |
Alexei Erko;Alexander Firsov;;高分辨率X射线衍射光学元件(英文)[J];光学精密工程;2007年12期 |
18 |
刘世杰,杜惊雷,彭钦军,高福华,刘驰,刘建莉;用于惯性约束核聚变(ICF)激光驱动系统中集成衍射光学元件的特性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19 |
李荣刚,张兴德,贺谊亮;用于大相对孔径红外镜头的衍射光学元件[J];激光与红外;2004年06期 |
20 |
姜成舟;段萌;;谐衍射光学元件在红外双波段反射系统中的应用[J];航空兵器;2007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