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评价晚孕期女性盆底功能并预测其产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前瞻性研究
【摘要】:背景与目的目前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发病率呈逐渐增长趋势,女性盆底健康问题也越来越收到广泛关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指由多种病因(包括肥胖、绝经、多次分娩、长期便秘、盆腔手术等)导致的盆底支持结构薄弱,而造成盆腔脏器的位置和功能异常的一组疾病。临床上多以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粪失禁、性功能障碍等多种表现较常见,严重影响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本项目研究目标:通过对产前、产后盆底功能相关数据的定量分析,初步制定未出现临床症状的盆底功能障碍超声诊断标准,尤其对晚孕期女性可以尽早进行临床干预,并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方法将产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盆底超声测值进行比较分析,并在产前试验组分娩后42天对其盆底各超声指标重新测量,与产前数值比较分析,判断分娩过程中最易损伤的盆底部位与肌肉,根据是否出现临床症状及盆底结构有无异常将其分为盆底功能障碍组及正常组,对两组产前各指标情况分析,探讨各指标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产前试验组与对照组间肛提肌裂孔面积、双侧耻骨直肠肌厚度、耻尾肌厚度、裂孔中轴线与盆底中轴线间夹角存在统计学差异;产前试验组与产后组间耻骨直肠肌与耻尾肌的弹性值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选择第二次分娩易发生PFD的高危女性而言,早期判断女性盆底功能并尽早采取临床干预十分关键。近期的相关研究用于观察有临床表现的盆底功能障碍的女性其盆底结构的形态改变,明确盆底损伤的具体部位,但对于晚孕期无临床表现的女性,尚无明确诊断标准。因此,本研究根据其产后是否发生盆底功能障碍,对产前出现的盆底结构改变做出定量分析,制定盆底功能障碍的评分标准,进一步指导临床早期干预并对产妇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