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汪存信方剑乔  
【摘要】:微透析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应用领域广泛。本文介绍了微透析技术在中医学、药学研究领域以及医学临床方面的应用,以期扩大视野,拓展思路,使微透析技术成为促进中医药研究发展的有力工具。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英丰;汪小根;吴阳;周莉玲;;微透析技术进行药动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局限性探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年15期
2 谢波;凌家俊;吴秀君;黄雪琴;;微透析采样技术对吉西他滨浓度动态测定的体外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3 付湘;凌家俊;吴秀君;;注射用双黄连(冻干)微透析回收率的体外测定方法[J];中国中药杂志;2011年14期
4 张泉龙;贾正平;胡晋红;朱全刚;李茂星;;在体皮肤微透析的建立及对乌头碱经皮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11年07期
5 秦升;袁少华;华翔;黄怡;;微透析技术在脑部喹诺酮类药物药代动力学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11年14期
6 韩金钊;胡晋红;;微透析技术在皮肤药理学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1年14期
7 李静雅;朱丹;刘建勋;林力;;皮肤微透析技术在药动学及药效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药房;2011年30期
8 吕狄亚;洪战英;娄子洋;曹岩;董昕;柴逸峰;;微透析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J];药学实践杂志;2011年02期
9 刘春阳;陈虹;王磊;魏丽丽;刘斐;钟明;;BD总皂苷对营养性肥胖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中5-HT、5-HIAA含量的影响[J];农垦医学;2011年02期
10 付湘;凌家俊;吴秀君;;血液指纹图谱在中药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1 李翠贤;闫丽萍;易建良;马骋;王臻;;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及其脊髓 EAAs 含量的影响(英文)[J];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2011年02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存信;方剑乔;;微透析技术目前在中医药实验研究和医学临床的应用[A];浙江省针灸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汇编[C];2008年
2 韩慧婉;舒鸿钧;刘国诠;;微透析技术及其应用[A];第三届全国现代生物物理技术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3 王优;高永良;;微透析技术在脑靶向中应用[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4 王优;高永良;;微透析技术在脑靶向中应用[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5 刘宁宁;孙立忠;郑军;田良鑫;;猪深低温停循环脊髓微透析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心血管外科分册[C];2007年
6 朱全刚;杨梦捷;尤本明;刘继勇;潘勇华;胡晋红;;盐酸小檗碱微透析体外回收率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7 王丹;石力夫;胡晋红;张立超;郑红;吕焕焕;;微透析联用RP-HPLC对大鼠皮肤葛根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8年
8 潘旭旺;田静;;同步微透析技术在药物体内过程研究中的应用[A];第十二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杜贵友;王巍;;微透析技术在中药脑保护机理研究中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生化与分子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10 王丹;石力夫;胡晋红;;微透析技术探针回收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红;变异保留神经损伤模型对脊髓电刺激的反应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安潇;基于微透析技术的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3 郭义;钙离子在针刺信息转导中作用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4 张韶岷;脑微透析/深部电极技术研究及其在脑缺血康复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7年
5 王丹;微透析液相色谱联用的构建及在经皮药动学研究的应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6 李明;外源性牛磺酸及顺行脑灌注对兔深低温停循环术中脑海马区兴奋性氨基酸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7 郑军;体外循环与深低温停循环下兔脑海马区兴奋性氨基酸早期变化与脑损伤的关系[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8 徐翔;应用亚低温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的迟发血管痉挛的动物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9 刘景平;鼠脑损伤后脑细胞外液中兴奋性氨基酸、葡萄糖与乳酸的含量变化及神经节苷酯GM1的保护作用[D];中南大学;2008年
10 刘宁宁;脊髓缺血性损伤和保护分子机制的初步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晨;微透析技术和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技术的联用[D];天津大学;2011年
2 李日红;微透析技术在植物活体取样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秀君;稳定同位素内标微透析技术在经皮给药系统PK-PD模型中的应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张科平;微透析技术在大鼠中枢疲劳模型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6年
5 俞晨;脊髓损伤模型中运用EPO干预后脑内兴奋性氨基酸与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的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6 张丽媛;毛细管电泳药物分析研究及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许丽君;微透析技术在肝移植术后早期的应用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8年
8 韩盈;丹皮酚微乳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9 单可记;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代谢和并发症的微透析监测[D];昆明医学院;2009年
10 张泉龙;乌头碱经皮给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结合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六香王继荣 黄余红;爱在心间[N];中国医药报;2007年
2 ;6-羟基多巴的细胞毒作用与谷氨酸转运的关系[N];中国医药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