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B淋巴细胞系白血病靶向治疗动物模型的建立
【摘要】:目的急性白血病是儿童常见的血液系统肿瘤,常规化疗是当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其尚存在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大等缺点,有必要寻找新型药物。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如抗体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及其作用机制等的前期实验研究均须在动物体内进行。因此,动物模型的建立为许多药物进一步进入临床试验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免疫缺陷小鼠一裸鼠建立急性 B 淋巴细胞系白血病动物模型, 为新型靶向治疗用制剂在动物模型上的体内研究奠定基础。方法裸鼠5-6周龄,雌性,体重16g 左右,饲养于特定(SPF)的动物房中。所用的水、饲料及垫料均经高压消毒处理,每隔2-3天换一次垫料。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mg/只, 连续注射2天;24h 后收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 Nalm-6细胞,调整细胞密度至2.5 ×10~7个/mL,然后尾静脉注射5×10~6个(200μL)/只;密切观察小鼠症状,测量小鼠体重,记录小鼠发病和死亡日期;通过眼内静脉采血法取小鼠外周血,计数白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2E8-FITC(本实验室自制),CD19-PE 的阳性率;待小鼠濒死时,颈椎脱臼法将其处死,取其肝、脾、肺、心脏、肾、肠、脑组织、骨髓、胰腺、睾丸等做病理切片检查;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骨髓中的肿瘤细胞。结果小鼠注射5×10~6个肿瘤细胞后,平均19.4±0.55天出现后肢行动迟缓,迅速(1-2天)发展为双后肢瘫痪,随着病情进展,小鼠严重消瘦,体重下降较快,并伴有脊柱侧弯,弓背,呈恶病质,直至最后死亡。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结果:小鼠发病前后隔周抽血进行白细胞计数,并未发现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升高, 波动在(2—5)×10~9/mL。每周对小鼠体重进行测量,小鼠瘫痪前体重仍增长, 后肢瘫痪后体重一直呈下降趋势。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细胞,将正常小鼠骨髓细胞中2E8-FITC 的阳性率为2.35%,CD19-PE 阳性率为1.93%;白血病动物模型小鼠骨髓中2E8-FITC 阳性率为5.98%,表明小鼠骨髓中有肿瘤细胞浸润。小鼠各脏器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表明,肝、脾、肾、肺、脑膜、脑实质内都有肿瘤细胞浸润,Nalm6细胞一般成团浸润,而膀胱、睾丸、小肠、结肠、胰腺中无肿瘤细胞浸润,其中以脾、肾组织浸润最明显。结论成功建立了急性 B 淋巴细胞系白血病动物模型,为抗新型抗白血病药物的体内研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