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营养化水体生物净化效应的研究进展
【摘要】: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已成为当今世界性难题。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关键是调控水生生态系统结构,使其恢复自然、健康和稳定的水生生态系统功能,提高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净化能力。水生高等植物及水生植被是水生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它们个体大、生长周期长、吸取和储存营养物质的能力强,保持和恢复一定数量的水生植物种群可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长,提高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使水生生态系统结构更加稳定。水生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可直接捕食浮游植物,控制浮游植物的数量;而改变鱼类种群结构可提高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从而间接控制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达到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我国的生物净化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今后在水生高等植物及水生植被生物净化的关键技术及优化水产养殖新模式技术研究方面有待提高,这将对我国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及水体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
|
|
|
1 |
全为民,沈新强,严力蛟;富营养化水体生物净化效应的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11期 |
2 |
李乔
,刘伟利;浅谈水体的富营养化[J];水利天地;2004年02期 |
3 |
陈小菁;保护九龙江水体,防止富营养化的形成和危害[J];福建水土保持;2000年02期 |
4 |
闫玉华;钟成华;邓春光;;三峡库区库湾富营养化生态修复应用研究[J];山西建筑;2008年17期 |
5 |
高建平,王珊玲;水体富营养化评价和防治的一些进展[J];农村生态环境;1989年03期 |
6 |
周志华,徐学良;水体富营养化形成机制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J];吉林水利;2005年01期 |
7 |
黄萌;;富营养化对水生生态系统的污染生态效应[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20期 |
8 |
方红云;;浅析滇池蓝藻暴发原因[J];环境科学导刊;2010年S1期 |
9 |
余国营,徐小清,张晓华,敖鸿毅;富营养化与污染物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生态效应[J];生态学杂志;2000年04期 |
10 |
张志红;赵五红;梁瑞峰;马效东;白剑英;原福胜;杨小林;樊婷;武旭标;宋丽红;;汾河一库水体富营养化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7年08期 |
11 |
胡中意;欧阳娴;;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磷及其去除研究[J];中国市政工程;2006年03期 |
12 |
邢广彦;胡长春;;利用水动力条件防治水体富营养化[J];人民黄河;2006年07期 |
13 |
张敏;不容轻视的水体富营养化[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
14 |
张修峰,何文珊,陆健健;温州三垟湿地底泥氮、磷含量及其对水质的影响[J];湿地科学;2004年03期 |
15 |
董镇,唐俊芳;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危害及防治措施与修复技术[J];江西化工;2005年02期 |
16 |
邢广彦;万晓丹;;水体富营养化及其生物—生态修复技术[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
17 |
朴承俊;王宏山;瞿春艳;马晓旺;;水体富营养化现状及对策分析[J];煤炭技术;2008年08期 |
18 |
文衍红;何安尤;;漓江上游青狮潭库区水体富营养化及其综合治理建议[J];广西水产科技;2006年03期 |
19 |
周景博;国外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经验及对我国的政策建议[J];环境保护;2003年09期 |
20 |
苏玉萍;陈娜蓉;林婉珍;梁晓丹;;福建省山仔水库浮游植物特征与水体富营养状况分析[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