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朱光华,沈新尹,汪新福,谢秉慧,吴瑜光;北京大气气溶胶元素组分及粒度分布的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1989年05期 |
2 |
王玮,汤大钢,刘红杰,岳欣,潘志,丁焰;中国PM_(2.5)污染状况和污染特征的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0年01期 |
3 |
王玮,汤大钢,刘红杰,岳欣,潘志,丁焰;中国PM_(2.5)污染状况和污染特征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0年01期 |
4 |
徐蕾;大气气溶胶物质来源的推估方法探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2期 |
5 |
李尉卿;河南省主要城市大气气溶胶中的TSP和PM_(10)污染特性[J];河南科学;2004年05期 |
6 |
宋燕,徐殿斗,裴静,欧阳宏,丰伟悦,张智勇,毛雪瑛,柴之芳;INAA研究内蒙古多伦县春季大气气溶胶分布特征及来源[J];核技术;2005年04期 |
7 |
江燕如,高庆先;大气气溶胶对气候与生态系统影响的综合评述[J];环境科学研究;1998年05期 |
8 |
张仁健,邹捍,王明星,周立波,朱光华;珠穆朗玛峰地区大气气溶胶元素成分的监测及分析[J];高原气象;2001年03期 |
9 |
王德英;;国家973“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项目获准[J];应用气象学报;2006年05期 |
10 |
王玮,赵德山,陈延智,汤大钢,姜振远,韩应健,宁洁;大气气溶胶与降水相互影响的探讨[J];环境科学研究;1988年01期 |
11 |
朱光华,吕位秀,张小曳;PIXE分析与受体模型应用于大气气溶胶源解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
12 |
任丽新,游荣高,吕位秀,张文,王秀玲;城市大气气溶胶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9年01期 |
13 |
张桂林;用核分析技术研究上海市空气和水环境污染[J];核技术;2001年09期 |
14 |
曾凡刚,王玮,杨忠芳,潘志,尹丽花;大气气溶胶酸度和酸化缓冲能力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01年04期 |
15 |
申彦波,沈志宝,汪万福;2001年春季中国北方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与沙尘天气[J];高原气象;2003年02期 |
16 |
魏秀丽;高闽光;刘建国;陆亦怀;刘文清;王蓓;徐亮;张天舒;;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对大气气溶胶水溶性离子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J];环境化学;2009年04期 |
17 |
王蓓;蒋俊华;张婷;李宗惠;;FTIR检测大气气溶胶中的可溶性离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
18 |
韩应建,赵德山,汤大纲,姜振远,周舟;太原市冬季大气气溶胶的源识别[J];环境科学研究;1988年01期 |
19 |
宋忠烈;张冬保;;气溶胶化学成份及其同雨水化学成份的关系[J];江苏环境科技;1990年03期 |
20 |
石广玉;王标;张华;赵剑琦;檀赛春;温天雪;;大气气溶胶的辐射与气候效应[J];大气科学;200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