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南海海温异常影响南海夏季风的数值模拟研究

黄安宁  
【摘要】:本文采用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PσRCM9)模拟并研究了南海海温异常对南海夏季风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4月份的南海海温异常对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日期影响不大,但对同期南海季风的强度有较大影响。5月份的南海海温对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日期起关键作用,在5月份南海增温(降温)强迫下,南海地区的对流活动加强(减弱),进而使得对流层低层副热带高压提前(延后)撤出南海,从而有利于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晚)。在南海海温异常强迫下中国东南部和南海地区的降水率异常主要是由积云对流所产生的降水率异常引起。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丽娟;王辉;金啟华;殷占福;;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冬春季南海上层海洋热含量关系的初探[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1年04期
2 赵霞;张中伟;;1960—2008年新疆沙雅沙尘天气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1年04期
3 周浩;程炳岩;罗孳孳;;重庆春播期间降水特征及其与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J];气象;2011年09期
4 刘星燕;黄山江;赵海江;顾润香;;近50年西北地区春季降水异常与Key海区海温异常的相关及SVD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5 王晓莉;陈海山;;长江中下游三市夏季高温异常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异常的可能联系[J];陕西气象;2011年04期
6 赵巧莲;李崇银;谭言科;;亚太地区冬季海平面气压异常的偶极型结构及其与海温的关系[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1年05期
7 阮成卿;刘秦玉;;中国南海海表面温度与对流关系初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Z2期
8 王璐;周天军;刘海龙;邹立维;;两种热通量边界条件对热带太平洋海温模拟的影响[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1年04期
9 祝从文;周秀骥;赵平;陈隆勋;何金海;;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建立与中国汛期开始时间[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08期
10 尹志聪;王亚非;袁东敏;;梅雨准双周振荡的年际变化及其前期强信号分析[J];大气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安宁;;南海海温异常影响南海夏季风的数值模拟研究[A];第三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吴迪生;许建平;周水华;张娟;俞胜宾;冯伟忠;张文静;;太平洋-印度洋暖池次表层水温与南海夏季风[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预测研究与预测方法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吴尚森;梁建茵;;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及强度年际变化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4 吴迪生;许建平;周水华;俞胜宾;张文静;张娟;王文娟;;热带西太平洋~印度洋次表层水温对南海季风的影响[A];“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邓松;汤超莲;游大伟;;1998年冬春季粤港赤潮爆发海区异常高SST成因分析[A];第一届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郑彬;;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的低频特征[A];第六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5年
7 亢兴;刘秦玉;;春季印度洋暖海温异常与副热带高压[A];“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陶玫;邓华军;尹东屏;胡洛林;徐慧茹;胡胜娟;;2004年江苏秋季干旱少雨分析[A];第二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张黎红;王玲玲;王谦谦;;大连地区冬季气温异常与前期印度洋海温的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10 冯新;王新;王元;;东北地区汛期降水与全球大洋海温异常关系的SVD分析[A];2007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暨全省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会议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少妮;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多尺度特征及其可预报性[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牛宁;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各向同性分区及其气候学特征[D];兰州大学;2007年
3 付建建;海温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及冬季风年际变异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贾建颖;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准两年振荡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5 宗海锋;ENSO引起的全球和局地环流异常对梅雨期降水影响过程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6 王彦明;北大西洋长周期年代际振荡(AMO)对亚洲季风区气候的影响—观测及多模式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温娜;广义平衡反馈方法及其在研究海洋对大气反馈中的初步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谭桂容;夏季亚洲中纬度大陆高压活动特征及其异常的机理[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9 侯威;极端事件检测、评价方法及中国近40年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时空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10 南素兰;春季南半球环状模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及相关联的全球海温变化模态[D];兰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莹;南海夏季风爆发指数及其对中国降水影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元妮;南海夏季风爆发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左涛;亚印太区域海气热通量变化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4 李秀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时间变率与东亚夏季风潜在可预报性关系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5 张黎红;大连地区冬季气温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6 李玲;福建省雨季降水异常规律及其成因的初步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7 李青;中南半岛与南海热力差异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8 李忠贤;黑潮区域海温异常与东亚季风之间相互关系的初步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9 于润玲;华北夏季降水异常规律及其成因的初步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2年
10 王平;越赤道气流、澳大利亚高压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璇;海洋与干旱[N];中国海洋报;2010年
2 通讯员 胡玉蓉 陈世清;三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过验收[N];中国气象报;2010年
3 姚润丰;“发烧天气”长逗留,认定暖冬需时日[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4 何惠民 本报记者 高机敏;凉山缘何遭遇重旱袭击[N];凉山日报(汉);2010年
5 本报记者 杨丽娜;2009这一年:“疯狂的天气”唱主角[N];中国社会报;2009年
6 杨林 编译;秘鲁产险市场紧缩[N];中国保险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胡春萌 实习生 刘瑶;全球变暖为啥今冬那么冷?[N];天津日报;2010年
8 李丹;厄尔尼诺正卷土重来[N];中国气象报;2006年
9 钱晓涵;厄尔尼诺恐重现江湖 商品多头靠“天”吃饭?[N];上海证券报;2007年
10 记者彭俊;厄尔尼诺将推迟形成[N];人民日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