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浊”致病论
【摘要】:中医对"膏浊"的认识始自《黄帝内经》,后世将其不断丰富,本文通过梳理"膏浊"的内涵,膏与膏人的联系,阐述膏浊的生成原理、过程与危害,以及膏浊与"湿、痰、瘀"之间的关系,说明"膏浊"阻滞血脉,闭阻络脉,耗伤气血津液,所引起的多种病变是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重大疾病的源头病因。现代研究也证实了肥胖与多重疾病的相互关联性,"膏浊"理论是中医病因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决定了多种慢性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方向和预后。
|
|
|
|
1 |
朱均;高血压病中医内科治疗体会[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6年01期 |
2 |
朱文锋;中医内科常见病类概况(4)[J];辽宁中医杂志;1995年04期 |
3 |
黎凯;王幼奇;;应加强情志学说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年11期 |
4 |
建宇;李杨;文竹;;《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发布[J];光明中医;2008年10期 |
5 |
;“2011年全国中医内科专家高层论坛暨中医内科临床经验研修班”通知[J];中医杂志;2011年03期 |
6 |
孟庆云;;40年中医内科理论研究进展(上)——现代中医内科理论及研究的特点[J];中国医刊;1990年11期 |
7 |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试行)[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
8 |
黄星垣;;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反映新的特色和水平——二○○○年中医内科治疗研究的展望[J];天津中医药;1985年02期 |
9 |
张忠水;辨证治疗肾功能不全49例[J];陕西中医;1988年01期 |
10 |
宋宇红;;《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简介[J];中医研究;1988年02期 |
11 |
卢铝沙;密维定;;中医学术在日本——《中医内科证治概要》日文版序、再版前言[J];湖南中医杂志;1988年04期 |
12 |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四)[J];湖北中医杂志;2002年05期 |
13 |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五)[J];湖北中医杂志;2002年06期 |
14 |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十三)[J];湖北中医杂志;2003年07期 |
15 |
陈文伯;中医治疗内科急证进展[J];北京中医;1983年02期 |
16 |
曾宪进;中医内科临证治疗的思路[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0年02期 |
17 |
冯素英,陈天资;中医内科为主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21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7年07期 |
18 |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三)[J];湖北中医杂志;2002年04期 |
19 |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六)[J];湖北中医杂志;2002年07期 |
20 |
赵志付,熊抗美,刘国,吴志奎,王寅,郭姜,杜菊香,王永炎,姚乃礼,路志正;中医内科心身疾病学研究概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