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临床中药学的发展趋势

高学敏  钟赣生  张建军  张德芹  陈绍红  欧丽娜  王景霞  
【摘要】:临床中药学的的根本任务是科学地阐述中药的基本理论,探索中药防治疾病、康复保健的作用机理,为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中药提供科学依据。随着国家各项规划建设对中医药发展的日益重视,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发展应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为指导方针,以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地使用中药为主要任务,以继承与创新为主要目标。为此,临床中药学学科的未来发展应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中药文献整理的研究,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中药药效、作用机理、体内代谢的研究,中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用药规律的研究,中药不良反应的研究,民间医药的发掘与研究,中药标准体系的研究,多学科、多部门的联合研究。从全局角度,使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得以持续发展,与时俱进,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远;肖小河;金城;;基于药性理论的临床中药分类体系构建的设想[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年11期
2 郝建新;浅谈中药的功效[J];湖北中医杂志;1994年01期
3 安秋荣;;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年07期
4 方得祚;张晓丽;;虫类药的应用经验与体会[J];光明中医;2011年01期
5 赵鸿汉;田辉;赵伟;;浅论白萝卜的临床运用[J];光明中医;2011年01期
6 赵荣莱;关于建立临床中药学的若干思考[J];北京中医;2000年02期
7 张孟炎;关于开展中医院临床中药学工作的思考[J];中国药业;2000年01期
8 闫学红;卢建峰;;生姜的临床应用研究[J];光明中医;2009年11期
9 陈翠华;;综合医院开展临床中药学工作的设想[J];河南中医;2008年02期
10 饶淑华;;临床中药学浅谈[J];江西中医药;1985年05期
11 何锦钧,罗德祥,李子鸿;临床中药学开展模式的探讨[J];中药材;2003年02期
12 李艳茹;陆国辉;张引强;;《黄帝内经》对药性理论形成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13 康欢;崔撼难;;论阴阳学说对中药药性理论的渗透[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年03期
14 秦华珍;;对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5 郝特;张沂;蔡清宇;;对临床中药学的一些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年09期
16 刘玲,刘长英,张晓慧;浅谈开展临床中药学研究意义及内容方式[J];时珍国医国药;2003年12期
17 王晓红;苗明三;郭艳;尹俊涛;;从药性理论的来源看现代药理研究[J];河南中医;2007年06期
18 王海英;刘旭东;王好良;;从医案看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性[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年04期
19 张永清;;山东省“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中药学科[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20 程宗琦;缪丽燕;;中药在综合性医院的合理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学敏;钟赣生;张建军;张德芹;陈绍红;欧丽娜;王景霞;;临床中药学的发展趋势[A];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上)[C];2009年
2 丘芬;;五味研究与临床中药学的发展[A];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远;肖小河;金城;;基于药性理论的临床中药分类体系构建的设想[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许凤清;刘金旗;;海洋药物研究进展[A];第九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及论文集[C];2007年
5 李平;张文生;王飞;赵宜军;王永炎;;中药研发国内外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A];中医药中青年科技创新与成果展示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王峥涛;杨峻山;;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报告集[C];2009年
7 唐怡;秦旭华;李祖伦;;浅论药性理论的两个特点[A];全国第3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张村;李丽;肖永庆;;炮制与药性相关性研究方法探讨[A];2010中药炮制技术、学术交流暨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蔡永敏;崔瑛;王洪久;孙大鹏;;中药学名词术语分类体系研究[A];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李祖伦;;论药性理论与中医理论的关系[A];第四届全国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鹃;金元医家药性理论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吴宏伟;基于代谢组学的姜黄、郁金寒热药性差异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3 孙冰;平性药药性理论及其应用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郝二伟;平性药双向适用药性本质特征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宋小莉;基于“OD-IM-RD”模式的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配伍规律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6 周静波;附子配伍甘草、大黄、干姜调控药性物质基础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王烨燃;方剂组方法则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郑君;基于文献的中药毒性认识变化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叶强;附子应用环节活性物质变化与热性程度虚拟评价[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王春燕;常用中药四性变化规律的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灿平;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的中药寒热药性客观差异初步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王韵;中药寒热药性代谢组学判别模式的建立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王征;用细胞学方法研究中药寒热药性[D];西北大学;2011年
4 于海峰;麻黄研究简史[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郭小文;丹酚酸B药性预测与抗缺氧无血清诱导大鼠BMSCs凋亡作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李杨伟;《海药本草》对岭南医药的贡献[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成程;中药复方寒热药性的细胞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8 程薇薇;中药寒热药性的实验评价方法及物质基础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汤金波;基于数学思维探讨中药“性—效关联”[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周密;缺失药性补遗与完备的方法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秋冬;我对临床中药学的六点建议[N];医药经济报;2007年
2 王秋冬;如何开展临床中药学服务[N];健康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魏赟;临床中药学:古老学科的现代化命题[N];医药经济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魏赟;药师热论临床中药学[N];医药经济报;2006年
5 记者 马霞 实习生 张学琦;专家研讨共轭亚油酸免疫功效[N];科技日报;2006年
6 李庆生;医药结合保护濒危中药资源[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7 张忠田;中药药性理论相关基础问题研究启动[N];健康报;2007年
8 特约记者 周鹏;中药注册将自成体系[N];医药导报;2007年
9 张贵君;近年我国中药研究的几个误区[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10 记者 骆红初;中药发展需现代科技支撑[N];上海科技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