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热病昏谵病机证治探析
【摘要】:正外感热病昏谵,为临床危重之候,即指神昏与谵语而言。因二症常伴随出现,故温病学中多昏谵并称,其基本特征是神志障碍,语无伦次,意识丧失。虽然引起昏谵的最终机理多为清窍阻蔽,但神明失
|
|
|
|
1 |
张琪;;论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规律[J];黑龙江中医药;1965年01期 |
2 |
刘静庵;;唇诊证治[J];河南中医;1983年01期 |
3 |
黄皓春;浅论痛证[J];江西中医药;1995年S2期 |
4 |
袁兆荣,袁杰;老年中风发病与体质因素的关系[J];山东中医杂志;1997年06期 |
5 |
谢颖桢,邹忆怀,张云岭,王永炎,张伯礼;血管性痴呆病因病机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
6 |
李胜志,王大敏,李冀;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UC)认识探源[J];中医药学刊;2003年09期 |
7 |
韩波,李海滨,陈宝珍,张文荣,张玉芬;癫痫的中医药现代研究[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
8 |
吴伟康;邓铁涛;;邓老“痰瘀相关”理论与冠心病防治[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年01期 |
9 |
常丽;杨薇;孙晓伟;孙伟正;;过敏性紫癜病因浅探[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6年01期 |
10 |
金曦;朱杰;;晕厥的病因病机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6年09期 |
11 |
黎裕朝;;中青年冠心病的论治[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
12 |
杨丽萍;张江华;杨剑;周俊琴;;痹证的病因病机及证型研究现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
13 |
王北;;许昕教授辨证治疗月经失调的临床经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9年05期 |
14 |
陈秀明;苏友新;;痛风“内湿致痹”浅识[J];福建中医药;2011年01期 |
15 |
林美桂;钱林超;;五体饮证治初探[J];光明中医;2011年04期 |
16 |
曾朝珠;;哮喘病中医治疗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年05期 |
17 |
周峻伟;姚卫海;郭玉红;王和天;周爱国;张红升;范圣凯;陈冰璞;;从肝论治白癜风病因病机浅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年10期 |
18 |
庄慧魁;;运用脑血辨证理论探讨头痛的发病机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年14期 |
19 |
张家礼;略论《金匮要略》病因病机学说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2年03期 |
20 |
杨甲三;;失眠的辩证论治[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84年04期 |
|
|
|
|
|
1 |
李群林;向中一;;外感热病昏谵病机证治探析[A];2007’纪念温病学家吴鞠通诞辰250周年高层学术论坛资料汇编[C];2007年 |
2 |
薛博瑜;胡荣昕;;无症状型乙肝病毒携带者治疗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暨第四次国家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协作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
3 |
刁丽梅;刘泰;;从《内经》理论浅析失眠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A];第三届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7——中医“治未病”暨首届扶阳论坛论文集[C];2007年 |
4 |
胡明珠;刘茜;颜凡生;彭广宇;;综述颈椎病研究进展[A];全国脊诊整脊医学第三次学术研讨会暨全国脊诊整脊杰出专家表彰大会会议专刊[C];2007年 |
5 |
邓振明;;中医药治疗中风痴呆64例临床观察[A];全国急症学术大会论文专辑[C];1996年 |
6 |
宋太平;魏淑娥;巩跃生;宋光瑞;;便秘纂要[A];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换届会议暨便秘专题研讨会论文专刊[C];2007年 |
7 |
付新伟;胥筱云;;中医燥湿同病病因病机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中医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
8 |
董少龙;;金元四大家对中风病的论述与治疗[A];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成立大会暨2008年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
9 |
刘维超;彭江云;李兆福;狄朋桃;;中医诊治痛风的经验荟萃[A];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大会风湿论文集[C];2009年 |
10 |
陈绍宏;;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心得浅述[A];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全国中医内科临床科学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