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心理理论受损及相关研究
【摘要】:目的全面解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中心理理论受损情况,探索超高危人群中心理理论相关因素及对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4年4月1日至2015年3月30日在北大六院门诊入组27例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简称超高危),在社区招募健康志愿者25例。采用精神病风险综合征定式访谈(the 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Prodromal Syndromes,SIPS)作为超高危入组标准及临床症状评估工具,同时使用PANSS评估临床症状严重程度。采用错误信念任务(False belief task)、失言觉察任务Faux pas task)、暗示任务(The Hinting Task)、眼区情感识别任务(Reading the Mind in the Eyes Test)、Yoni任务、人际反应指数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IRI)作为心理理论评估指标;使用功能大体评估量表(G1obal Assessment of Function,GAF)和社会和职业功能评估量表(Social and Occupational FunctioningAssessment Scale,SOFAS)评估社会功能;使用MATRIC共识成套测验(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MCCB)作为神经认知评估工具,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评估。分析比较两组间心理理论任务表现,对超高危组心理理论、神经认知、临床症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对可能影响超高危人群社会功能的因素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超高危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构成及受教育年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IQ估计值显著高于超高危组(129.48±8.77vs.117.65±13.11,p0.01)。控制IQ估计值后,超高危组暗示任务(18(12,20)vs.19(16,20))、失言觉察任务(0.8(0.5,0.95)vs.0.9(0.7,1.0))和眼区情感识别任务(22.72±3.25 vs.23.84±3.42)得分低于对照组,效应值分别为0.788,1.16及0.33。经IRI评定,超高危组在观点采择维度得分低于对照组(15.96±3.81 vs.19.16±3.58),效应值为0.86。其他心理理论任务及IRI得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多重比较后发现,临床症状中仅阴性症状条目中社交兴趣缺乏和概念丰富度与心理理论存在中等程度负相关(r=—0.523——0.634,p0.01),未发现神经认知与心理理论之间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关系。将1年前GAF、临床症状(SIPS阳性症状、SIPS阴性症状、SIPS瓦解症状)、神经认知(工作记忆)和心理理论(Yoni认知成分、暗示任务)作为自变量,对因变量SOFAS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只有Yoni认知任务、暗示任务及推理与问题解决领域进入回归方程,三者对SOFAS总体变异的贡献率56.5%。结论 1.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中已经出现心理理论受损,其中高阶心理理论能力受损显著和敏感。2.超高危人群中心理理论与神经认知之间相对独立,与阴性症状呈负性相关。3.心理理论与神经认知是影响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社会功能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