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藜芦醇苷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保护机制:上调Gli1、Ptch1及SOD1的表达,降低NF-κB的活性,改善血脑屏障渗透性
【摘要】:正目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是缺血后脑损伤的重要病理机制,脑缺血后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相关基因高表达,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大量的药理和临床研究发现白藜芦醇苷(polydatin)具有抗炎、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但其在脑梗死急性期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甚少。本实验在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pMCAO)模型
|
|
|
|
1 |
苏丹;张邦乐;宦梦蕾;黄秋菊;祝春来;周四元;;白藜芦醇与白藜芦醇苷抗氧化活性比较[J];中国药师;2010年04期 |
2 |
舒友琴,陈敏;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研究进展[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
3 |
左云龙;白藜芦醇苷防治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4年03期 |
4 |
俸灵林;包文芳;廖矛川;;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的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5年06期 |
5 |
朱立贤;金征宇;罗欣;;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年05期 |
6 |
杨润涛;周四元;章翔;滕增辉;张邦乐;刘新友;杨茜;张丽娟;梅其炳;;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血浆中白藜芦醇苷及其代谢产物[J];分析化学;2007年09期 |
7 |
江曙;朱蓉蓉;井山林;张芳;刘春美;吴薛明;;虎杖中白藜芦醇苷提取方法及工艺的优化[J];中国新药杂志;2008年22期 |
8 |
谭平;张友玉;文艳清;张雨琴;姚守拙;;荧光猝灭法研究溶菌酶与白藜芦醇苷的相互作用[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9年01期 |
9 |
刘新荣;赵驰;高丽萍;夏涛;;影响白藜芦醇苷水解的因素[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0年10期 |
10 |
曹静亚;迟晓峰;陈涛;董琦;谭亮;胡风祖;;快速溶剂萃取提取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工艺的响应面优化[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4年01期 |
11 |
傅海珍;陶青兰;杨蕾;张艳;戚雪勇;;温度诱导双水相提取分离白藜芦醇苷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4年07期 |
12 |
田京伟,杨建雄;白藜芦醇苷的体外抗氧化活性[J];中草药;2001年10期 |
13 |
黄斌,王兴勇,匡凤梧,卢仲毅,许峰;白藜芦醇苷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5年03期 |
14 |
宋月雁;李笑宏;商丽;;白藜芦醇苷对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作用[J];海南医学;2006年09期 |
15 |
赵康;苏政荣;杨碧文;谈锋;邓君;;桑椹中白藜芦醇及白藜芦醇苷测定方法的建立及含量比较[J];食品科学;2010年14期 |
16 |
孙娟;张援;;白藜芦醇苷的药理作用及其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前景[J];辽宁体育科技;2010年04期 |
17 |
高越;季倩;;白藜芦醇苷降血脂作用的实验研究[J];药学实践杂志;2013年04期 |
18 |
唐玉海,靳菊情,刘芸,郑晓晖,刘宏浪;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虎杖中白藜芦醇苷含量的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2002年01期 |
19 |
李锦焱;刘晓羽;;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烫伤合剂中白藜芦醇苷的含量[J];现代中医药;2006年01期 |
20 |
刘仁旺;滕增辉;张邦乐;宦梦蕾;杨茜;周四元;;虎杖中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的提取及含量测定[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