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实验室诊断
【摘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以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寿命缩短为特征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目前,ITP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大量研究表明,其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产生了针对血小板和巨核细胞膜表面糖蛋白(GP)的自身抗体,血小板免疫性破坏过多和生成障碍引起出血,故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的飞速发展,国内外针对ITP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性试验。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T细胞功能和比例失调导致B细胞激活才是ITP主要的发病机制,有关T细胞亚群失调、Th1/Th2漂移以及转录因子的异常表达相继报道,也为ITP的靶向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目前,ITP尚无明确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仍属排除性诊断,可用于诊断ITP的敏感特异的检测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现从ITP的常规实验室检验、病因实验室检查、针对ITP发病机制的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验方面综述如下。
|
|
|
|
1 |
王韦,项秀娥;烧伤病人血液纤溶蛋白降解产物(FDP)的临床意义[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80年03期 |
2 |
崔书章;低钙血症——鉴别诊断和发病机制[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80年02期 |
3 |
王蔭椿;美国肉毒中毒近况[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80年01期 |
4 |
刘禹仁,姜桂英;20例小儿恶性网状细胞病临床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1980年04期 |
5 |
唐锦治,邵丙扬,徐勉忠,王槐生;肝移植凝血机理障碍问题的探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980年03期 |
6 |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研究 1.家兔DIC模型的建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980年04期 |
7 |
陈广田,陈涛,王义敏;结节病4例临床报告[J];北京医学;1980年02期 |
8 |
刘国礼,孙占琪,李雅舫,朱月霞,张宝善,邢墨如,佟效贡;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160例分析[J];北京医学;1980年03期 |
9 |
朱绍同,姚正明,赵钟岳,郭钤新,王新英,郭松梅;大块骨溶解及类似大块骨溶解样的病变[J];北京医学;1980年05期 |
10 |
许贤豪;重症肌无力——有关免疫学新进展[J];北京医学;198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