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新生儿转运496例分析与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危重新生儿转运的经验与风险,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提高转运功率。方法:建立新生儿急救转运系统(NETS),对转运病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共转运危重新生儿496例,转运病种前三位分别是新生儿窒息(占29.03%),羊水吸人综合征(占20.56%),早产儿(占18.75%)。转运成功率100%。结论:规范化的急救转运系统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尤其是提高了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其中建立训练有素的新生儿专业队伍,及时正确地实施院前急救及新法复苏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改善预后的关键。
|
|
|
|
1 |
瞿柳红;;危重新生儿1803例转运体会[J];右江医学;2007年04期 |
2 |
于西萍;李占魁;;转运危重新生儿457例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年04期 |
3 |
李哲;韩雪婷;;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网络的应用与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2008年06期 |
4 |
周宇芳;文琼仙;张红;;危重新生儿转运226例临床效果分析[J];华夏医学;2008年02期 |
5 |
黎金莲;梁静;黄冬梅;谢彦奇;;新生儿转运系统在危重新生儿转运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0年12期 |
6 |
陈运彬,麦嘉明,吴婕翎,杨杰,罗先琼;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运作的临床意义(附945例临床分析)[J];小儿急救医学;1999年03期 |
7 |
张燕萍;;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29期 |
8 |
武志红;陈晓;杨明;赵玲;李崎;;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的研究和实践[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7期 |
9 |
姜跃彭;董雷;;309例新生儿急救转运的临床意义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6年28期 |
10 |
麦嘉明,张小庄,陈运彬;区域性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的研究和实践[J];新生儿科杂志;2000年06期 |
11 |
聂春霞;;新生儿转运系统对救治危重新生儿的实践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年12期 |
12 |
朱文标;母婴同室75例危重新生儿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年11期 |
13 |
吴新萍;;危重新生儿转运62例临床分析与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年12期 |
14 |
胡登利;;新生儿现代救治体系[J];现代医院;2001年01期 |
15 |
陈运彬,黄水清,吴婕翎,柴爱芝,赖和恩,刘玉华;区域性危重新生儿的转运与降低新生儿死亡率[J];中华儿科杂志;1998年07期 |
16 |
肖敏;王瑞芬;吴昱;;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工作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6年S1期 |
17 |
陈雄;黄太伟;谢克开;谭开卷;;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对救治危重新生儿的效果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08年10期 |
18 |
刘群清,陈宁,毛健,薛辛东;危重新生儿转运的临床评价(附80例临床分析)[J];小儿急救医学;2001年02期 |
19 |
顾坚;新生儿转运351例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2年05期 |
20 |
陈大业;卞洪亮;;区域性转运对救治542例危重新生儿的效果评价[J];哈尔滨医药;201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