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抑制因子降低AMPA受体在肌萎缩侧索硬化转基因G93AG1H小鼠脑干及感觉运动皮质的表达
【摘要】:目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运动神经元病的一种常见类型,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及其转基因动物模型在脊髓、脑干、皮质等处的运动神经元存在神经变性改变,但神经元变性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运动神经元的AMPA受体(alpha-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 propionic acid-kainate receptors)是谷氨酸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介导快突触传递,在膜上的含量高度可变,与突触的活性有关。AMPA受体过度表达主要为GluR2-缺乏的钙通透受体,引起的神经兴奋性毒性可能是选择性运动神经元变性的原因,与AMPA受体介导的钙内流增加有关,使细胞对兴奋性毒性的敏感性增加。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出现大量GluR2-缺乏的钙通透AMPA受体,但其详细作用机制尚还不清楚。白血病抑制因子已经被证明具有多重神经保护机制,可以提升neurotrophin-3的表达,促进神经元分化,使损伤的轴突再生。本研究通过检测国际上公认的肌萎缩侧索硬化动物模型-转基因SOD1G93A G1H小鼠模型脑内AMPA受体在不同疾病阶段的改变,进一步明确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发病机制。同时探讨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的另一个神经保护机制,是否能降低 AMPA受体的表达,抑制其神经毒性作用。方法:本实验采用60只起源于B6SJL-TgN(SOD1-G93A),表达突变人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基因的转基因小鼠,采用放射性配基结合实验分析方法检测AMPA受体在正常对照组,SOD1对照组及LIF治疗组小鼠脑干及感觉运动皮质的表达,用共焦计数系统计数。结果:脑干运动神经元上的AMPA受体立体共焦计数评估:在疾病中期出生后90d阶段,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LS对照组AMPA受体增加了1.68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而LIF治疗组仅增加了1.16倍,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此阶段LIF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在疾病晚期出生后120d阶段,与正常对照组对比,ALS对照组AMPA受体增加到3.30倍,P?0.01.而LIF治疗组仅增加到 2.48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此阶段LIF治疗组与ALS对照组对比,AMPA受体降低到0.75倍,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1)。感觉运动皮质运动神经元上的AMPA受体立体共焦计数评估:在疾病中期出生后90d阶段,与正常对照组对比, ALS对照组AMPA受体增加到1.71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LIF治疗组仅增加到1.18倍,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此阶段LIF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在疾病晚期出生后120d阶段,与正常对照组对比,ALS对照组AMPA受体增加到4.95倍,P?0.01,而LIF治疗组仅增加到3.55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此阶段LIF治疗组与ALS 对照组对比,AMPA受体降低到0.72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正常对照组相比,AMPA受体在SOD1对照组小鼠脑干及感觉运动皮层的表达明显增加。LIF治疗组AMPA受体在脑干及感觉运动皮层的表达和SOD1对照组对比明显降低。结论:在疾病的中晚期,SOD1对照组小鼠脑干及感觉运动皮层AMPA受体数目明显增加,与谷氨酸盐介导的运动神经元毒性作用有关。从本实验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此病的病理顺序,即早在运动神经元死亡之前,AMPA受体就已经受到了影响,并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和临床表现。同时进一步明确了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发病机制,为临床对此病的早期治疗提供了理论根据及新的治疗靶点,也明确了LIF神经保护功能的另一个机制-降低AMPA受体的表达,通过影响 AMPA受体来限制钙内流可能是新的ALS治疗方法。
|
|
|
|
1 |
戴铁成;东贵荣;王旭;;运动神经元病一例治验[J];中医药学报;1990年06期 |
2 |
肖调孟,余七雄,章蓓;运动神经元病46例临床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1993年02期 |
3 |
邓宗光;刘宣德;刘丽;任安文;;变构蛇神经毒治疗运动神经元病50例临床观察[J];西南国防医药;1993年S1期 |
4 |
李晓光,曹承刚,郭玉璞,许海云,杨青峰,李若凡,刘克,万选才;运动神经元病血清特异抗原成分的检测[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7年06期 |
5 |
崔丽英,汤晓芙,刘明生,李本红,杜华;单纤维肌电图在68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中的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年05期 |
6 |
石惠;;如何融化你 渐冻的爱人[J];家庭护士;2007年16期 |
7 |
赖福生,王一芳,李翠萍,宫丽莉,赵伯成,唐晓阳,王晓萍,卢少军,许爱刚,易萍,朱浩;自体骨髓有核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年01期 |
8 |
江钢辉,陈治忠,潘文宇,杨文辉;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运动神经元病45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0年08期 |
9 |
吴以岭;;从奇经论治运动神经元病探讨[J];中医杂志;2001年06期 |
10 |
黄红梅,孙塑伦,高颖;运动神经元病中医研究现状分析与思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
11 |
邵锦根,黄跃金,徐桂芝;13例运动神经元病诊治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3年02期 |
12 |
潘立茂,李运刚;运动神经元病伴颈椎病12例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年01期 |
13 |
董芬,尹厚民,张宝荣;神经电生理检查在鉴别运动神经元病和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年01期 |
14 |
Verschueren A.,Azulay J.P.
,Attarian S.
,李锐;Lewis-Sumner综合征和多灶性运动神经元病[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5年05期 |
15 |
徐桂芝,李盛昌,瞿治平,许梅芬;运动神经元病的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1994年03期 |
16 |
陈心智,阎德凤;运动神经元病证治[J];吉林中医药;1996年05期 |
17 |
张锐,陈光辉,荣沪光;110例运动神经元病的电生理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5期 |
18 |
邓自耀,马秀萍,赵敏;运动神经元疾病从肝脾论治临床体会[J];四川中医;2002年02期 |
19 |
汪如丽,谢卫,汪洪,侯靖边;高压氧治疗运动神经元病[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13期 |
20 |
郑路;针灸治疗运动神经元病2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4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