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白血病抑制因子降低AMPA受体在肌萎缩侧索硬化转基因G93AG1H小鼠脑干及感觉运动皮质的表达

臧大维  刘娟  Chen F  Cheema SS  
【摘要】:目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运动神经元病的一种常见类型,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及其转基因动物模型在脊髓、脑干、皮质等处的运动神经元存在神经变性改变,但神经元变性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运动神经元的AMPA受体(alpha-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 propionic acid-kainate receptors)是谷氨酸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介导快突触传递,在膜上的含量高度可变,与突触的活性有关。AMPA受体过度表达主要为GluR2-缺乏的钙通透受体,引起的神经兴奋性毒性可能是选择性运动神经元变性的原因,与AMPA受体介导的钙内流增加有关,使细胞对兴奋性毒性的敏感性增加。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出现大量GluR2-缺乏的钙通透AMPA受体,但其详细作用机制尚还不清楚。白血病抑制因子已经被证明具有多重神经保护机制,可以提升neurotrophin-3的表达,促进神经元分化,使损伤的轴突再生。本研究通过检测国际上公认的肌萎缩侧索硬化动物模型-转基因SOD1G93A G1H小鼠模型脑内AMPA受体在不同疾病阶段的改变,进一步明确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发病机制。同时探讨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的另一个神经保护机制,是否能降低 AMPA受体的表达,抑制其神经毒性作用。方法:本实验采用60只起源于B6SJL-TgN(SOD1-G93A),表达突变人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基因的转基因小鼠,采用放射性配基结合实验分析方法检测AMPA受体在正常对照组,SOD1对照组及LIF治疗组小鼠脑干及感觉运动皮质的表达,用共焦计数系统计数。结果:脑干运动神经元上的AMPA受体立体共焦计数评估:在疾病中期出生后90d阶段,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LS对照组AMPA受体增加了1.68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而LIF治疗组仅增加了1.16倍,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此阶段LIF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在疾病晚期出生后120d阶段,与正常对照组对比,ALS对照组AMPA受体增加到3.30倍,P?0.01.而LIF治疗组仅增加到 2.48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此阶段LIF治疗组与ALS对照组对比,AMPA受体降低到0.75倍,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1)。感觉运动皮质运动神经元上的AMPA受体立体共焦计数评估:在疾病中期出生后90d阶段,与正常对照组对比, ALS对照组AMPA受体增加到1.71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LIF治疗组仅增加到1.18倍,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此阶段LIF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在疾病晚期出生后120d阶段,与正常对照组对比,ALS对照组AMPA受体增加到4.95倍,P?0.01,而LIF治疗组仅增加到3.55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此阶段LIF治疗组与ALS 对照组对比,AMPA受体降低到0.72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正常对照组相比,AMPA受体在SOD1对照组小鼠脑干及感觉运动皮层的表达明显增加。LIF治疗组AMPA受体在脑干及感觉运动皮层的表达和SOD1对照组对比明显降低。结论:在疾病的中晚期,SOD1对照组小鼠脑干及感觉运动皮层AMPA受体数目明显增加,与谷氨酸盐介导的运动神经元毒性作用有关。从本实验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此病的病理顺序,即早在运动神经元死亡之前,AMPA受体就已经受到了影响,并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和临床表现。同时进一步明确了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发病机制,为临床对此病的早期治疗提供了理论根据及新的治疗靶点,也明确了LIF神经保护功能的另一个机制-降低AMPA受体的表达,通过影响 AMPA受体来限制钙内流可能是新的ALS治疗方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戴铁成;东贵荣;王旭;;运动神经元病一例治验[J];中医药学报;1990年06期
2 肖调孟,余七雄,章蓓;运动神经元病46例临床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1993年02期
3 邓宗光;刘宣德;刘丽;任安文;;变构蛇神经毒治疗运动神经元病50例临床观察[J];西南国防医药;1993年S1期
4 李晓光,曹承刚,郭玉璞,许海云,杨青峰,李若凡,刘克,万选才;运动神经元病血清特异抗原成分的检测[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7年06期
5 崔丽英,汤晓芙,刘明生,李本红,杜华;单纤维肌电图在68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中的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年05期
6 石惠;;如何融化你 渐冻的爱人[J];家庭护士;2007年16期
7 赖福生,王一芳,李翠萍,宫丽莉,赵伯成,唐晓阳,王晓萍,卢少军,许爱刚,易萍,朱浩;自体骨髓有核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年01期
8 江钢辉,陈治忠,潘文宇,杨文辉;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运动神经元病45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0年08期
9 吴以岭;;从奇经论治运动神经元病探讨[J];中医杂志;2001年06期
10 黄红梅,孙塑伦,高颖;运动神经元病中医研究现状分析与思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11 邵锦根,黄跃金,徐桂芝;13例运动神经元病诊治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3年02期
12 潘立茂,李运刚;运动神经元病伴颈椎病12例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年01期
13 董芬,尹厚民,张宝荣;神经电生理检查在鉴别运动神经元病和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年01期
14 Verschueren A.,Azulay J.P. ,Attarian S. ,李锐;Lewis-Sumner综合征和多灶性运动神经元病[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5年05期
15 徐桂芝,李盛昌,瞿治平,许梅芬;运动神经元病的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1994年03期
16 陈心智,阎德凤;运动神经元病证治[J];吉林中医药;1996年05期
17 张锐,陈光辉,荣沪光;110例运动神经元病的电生理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5期
18 邓自耀,马秀萍,赵敏;运动神经元疾病从肝脾论治临床体会[J];四川中医;2002年02期
19 汪如丽,谢卫,汪洪,侯靖边;高压氧治疗运动神经元病[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13期
20 郑路;针灸治疗运动神经元病2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4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臧大维;刘娟;Chen F;Cheema SS;;白血病抑制因子降低AMPA受体在肌萎缩侧索硬化转基因G93AG1H小鼠脑干及感觉运动皮质的表达[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黄冰;;疼痛门诊请注意一种少见的“怪病”—运动神经元病[A];浙江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浙江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姜永梅;;运动神经元病患者4年呼吸机治疗的气道管理[A];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任春艳;赵禾欣;;一例老年运动神经元病气管切开机械通气五年无感染的护理体会[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9届全国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9届全国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冯殿福;驰欣杰;;28例运动神经元病肌萎缩临床及肌肉病理定量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罗义玲;孙远征;;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运动神经元病一则[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十七届全国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曾丽莉;王瑛;陈晟;陈生弟;肖勤;;平山病误诊运动神经元病2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8 高飞;樊东升;杨琼;张俊;张楠;张燕;沈扬;;运动神经元病患者认知情况筛查[A];第2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9 芦丹;;1例运动神经元病行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张燕;樊东升;高飞;郑菊阳;张楠;沈扬;;多导睡眠监测在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A];2008年中国睡眠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芳;肌萎缩侧索硬化/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横断面调查、神经传导以及情感障碍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2 王晓红;HLA-G在人类着床前胚胎的表达和LIF对HLA-G表达的影响及其信号转导路径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3 黎刚;人可溶性gp190 cDNA克隆、酵母表达系统的构建与生物学活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4 李晓光;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实验模型、病理机制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6年
5 马岚;猕猴胚胎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培养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昆明动物研究所);2002年
6 杨春辉;LIF、bFGF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BMSCs中的稳定表达[D];吉林大学;2009年
7 汪璇;白介素6类细胞因子对成人成肌细胞增殖和分化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8 王继明;肌萎灵注射液对运动神经元病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9 李明堂;猪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的分子生物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辉;骨髓间质细胞及微波变性骨骼肌在面神经缺损修复中应用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睿;运动神经元病患者肌电图波幅与功能评分的关系[D];浙江大学;2011年
2 王心颖;连枷臂综合征1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3 孙玲;人子宫内膜白血病抑制因子的表达、调控及其与不孕的关系[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4 李南京;运动神经元病随访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杜冰;重组人白血病抑制因子、阿糖胞苷对HL-60细胞的作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6 李妍妍;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ERV)序列在人星形胶质细胞系及运动神经元病患者血清中的检测与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7 吕文;运动神经元病的单纤维肌电图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8 李国斌;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运动神经元病五脏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胡波;酪氨酸蛋白磷酸酶Shp-2和白血病抑制因子影响HL-60细胞增殖与分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10 颜永红;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运动神经元病48例的近期疗效观察[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俊;运动神经元病可以治疗[N];健康报;2004年
2 王振岭 杨叁平;肌萎灵治疗运动神经元病[N];健康报;2005年
3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主任 樊东升;运动神经元病 足坛神秘杀手[N];健康报;2008年
4 衣晓峰 靳万庆;运动神经元病难题有新解[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5 熊昌彪;我国运动神经元病患者获得救助有了稳定渠道[N];中国医药报;2010年
6 王振岭 杨三平;新法治疗运动神经元病[N];健康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李颖;伸出你的手 帮助“渐冻人”[N];科技日报;2010年
8 记者 李琳;中医药为“渐冻人”带来希望[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9 孟刚;运动神经元病亟待认知[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10 王振岭 杨叁平 李宗海;肌萎灵注射液有效治疗运动神经元病[N];健康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