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
【摘要】:正 目的:本研究对AL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揭示了其与病情变化的关系,使临床运用最合适的实验室指标对患者病情作出正确评估。方法:采用SYSMEX CA-7000凝血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蛋白C活性(PC:A):采用ELISA法测定D-二聚体(D-D)。结果:治疗前D-D水平显著升高;PT、APTT、FIB、PC:A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
|
|
|
1 |
孙兆刚;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乡村医生;2000年01期 |
2 |
肖书勤,邵丙扬,唐锦治,陈东丰;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测定对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价值[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982年02期 |
3 |
万楚成,郭仁慈;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6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1996年11期 |
4 |
张爱华,李小亮,孙达春;急性白血病五种血浆凝血因子测定及临床意义[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3年03期 |
5 |
代小菊,刘连寅;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0例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4年S1期 |
6 |
胡群,宋宇;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栓弹力图的改变[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6年03期 |
7 |
高进霞,赵泗;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因子Ⅷ相关抗原的变化[J];临床内科杂志;1996年05期 |
8 |
王利军;以急性肾功能衰竭为突出表现的急性白血病1例[J];白血病.淋巴瘤;2003年04期 |
9 |
苏浩彬,郭美莲;小儿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治探讨(附24例临床分析)[J];广东医学;1995年01期 |
10 |
王树桐,刘小阁,卢锡京;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治疗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1984年04期 |
11 |
张茂宏;;“淋巴肉瘤細胞型”白血病(11例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1964年07期 |
12 |
;放射治疗急性白血病局部浸润一例报告[J];天津医药;1975年08期 |
13 |
陆定伟;;对急性白血病分类的建议[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77年Z2期 |
14 |
梁书恒;;苯中毒白血病(附两例报告)[J];天津医药;1979年06期 |
15 |
罗文儒;谭浩光;;服用氯霉素后发生以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为前期表现的急性白血病1例报告[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1979年07期 |
16 |
高恪;;风湿性疾病用细胞毒药物治疗后的急性白血病[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0年02期 |
17 |
李次芬;刘海川;李瑞友;张慧英;蔡醒华;;急性白血病治疗前后骨髓细胞~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试验的初步观察[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1981年01期 |
18 |
徐龙;张国和;李扬湄;严宝玉;王恒生;;成人CNS白血病临床观察[J];宁夏医学院学报;1981年Z1期 |
19 |
刘卫生;张兰英;耿士杰;于静贞;;HVEAMP方案“温和”序贯化疗综合治疗急性白血病临床观察(附161例报告)[J];河北医药;1982年01期 |
20 |
郑镇恶;;干挠素治疗急性白血病[J];临床医学;1982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