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隙连接阻断剂16-DSA对SD大鼠心脏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缝隙连接阻断剂16-DSA(16Doxyl Stearic Acid)对离体心脏在血流动力学及电生理学方面的作用,及在心肌局部缺血状态下,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缝隙连接在室性心律失常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Langendorff灌流装置在离体心脏水平观察16-DSA(浓度:0.5mM)的作用,观测指标:Lvsp(左室峰压),Lvdp(左室舒张末压),dp/dtmax(左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MAPD90(动作电位时程),HR(心率),PR间期。QT间期,在根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分钟后复流,造成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模型,进行心律失常评分。观察16-DSA对于该评分的影响。取缺血部分心肌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一抗为抗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43(Cx43)的抗体。在蛋白水平上观察对照组和处理组之间连接蛋白的变化。取缺血部分心肌标本做RT-PCR半定量检测,在RNA水平上观察对照组和处理组之间连接蛋白的差别。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给药组可见有LVSP和dp/dtmax下降,MAPD90及QT间期延长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可使LVEDP上升,心率下降及PR间期延长或出现房室传导阻滞(P0.05)。与缺血对照组相比,处理组可使心律失常评分下降,P0.01。免疫组化可见,缺血组与正常组相比其Cx43的分布面积、计数,及二者比值均下降(P0.01)。16-DSA可使以上各指标上升,P0.05。经RT-PCR半定量试验可见,CX43的RNA水平与其蛋白表达趋势基本相同。缺血组与正常组相比其CX43的条带辉度值有明显下降(P0.05),而16-DSA组的辉度值与缺血组比较有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16-DSA可以使正常心肌的舒张功能下降,房室传导减慢或发生阻滞,也会对窦房结有一定影响。一定浓度的16-DSA可以使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下降,而这种作用可能与其对缝隙连接的功能阻断和诱使其基因的转录增加,进而促进其合成增加的综合作用有关。
|
|
|
|
1 |
蒋丽萍,韩小建,卢慧敏,洪涛;缝隙连接阻断剂heptanol对内皮素收缩大鼠肠系膜动脉的抑制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年11期 |
2 |
杨艺敏;冯加纯;邓方;韩冬;;缝隙连接阻断剂-辛醇对实验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半暗带的影响[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年10期 |
3 |
梁智勇,史景泉;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与肿瘤的关系[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1年05期 |
4 |
李铮,王益鑫;细胞间缝隙连接的信息交流与勃起功能障碍[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3年05期 |
5 |
薛军辉,张作明,郭群;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在微孔聚碳酸酯膜上共培养模型方法[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
6 |
张卫泽;心肌细胞缝隙连接及其与心血管疾病和心律失常的关系[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2年02期 |
7 |
袁冬,朱蓬第,祝总骧,徐瑞民;对大鼠幼鼠背部膀胱经上缝隙连接分布状况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年01期 |
8 |
周逢海;王养民;宋波;金锡御;;18β-GA对逼尿肌不稳定缝隙连接介导细胞间通讯功能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6年03期 |
9 |
李新芝;司军强;李丽;赵磊;马克涛;;微动脉段标本的全细胞膜片钳技术[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3期 |
10 |
陈伟观;高志伟;;缝隙连接在外伤性癫痫发病机制中的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2期 |
11 |
蒋晓江,李书林,姚国恩,许志强,刘娟,张远凤;实验性内囊出血后脊髓前角缝隙连接对肌痉挛的影响[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3年01期 |
12 |
高宇端,张劲松;晶状体细胞缝隙连接的结构、性质及功能[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4年04期 |
13 |
王鹏,龚树生,宋鹏,黄翔;缝隙连接阻断剂1-庚醇对豚鼠听觉的作用[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年16期 |
14 |
乔颜春,孙青;连接蛋白Connexin43的研究进展[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05年04期 |
15 |
鲁峰!510515广州,高建华!510515广州,黎小间!510515广州;病理性瘢痕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缝隙连接介导的细胞间通讯[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1年02期 |
16 |
李新芝;司军强;李丽;刘政江;赵磊;马克涛;;18β-甘草次酸对豚鼠微动脉平滑肌细胞间缝隙连接的抑制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3期 |
17 |
常连胜;;睾酮对人类TCC细胞缝隙连接点细胞间通讯的抑制作用[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1990年05期 |
18 |
罗深秋,张薇,鲍永耀,朴英杰;培养细胞缝隙连接通讯功能测定的新方法[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
19 |
刘运来,蔡文琴,姚忠祥,杨忠,孙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之间直接通讯的实验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20 |
张繁之;王琳;张存泰;卜军;陈斌;;阿托伐他汀对肥厚心肌缝隙连接重构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