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蒋文平!215006;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和分类[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0年01期 |
2 |
刘莹,杨延宗,高连君,杨东辉,夏云龙,李世军,尹晓盟,刘巍,林治湖,黄永麟;心房肌的复极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年09期 |
3 |
施志雄,覃世坚;P波离散度与老年高血压病并发心房颤动的关系[J];右江医学;2004年02期 |
4 |
杨延宗;刘莹;;老年房颤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处方药;2007年02期 |
5 |
李巧兰;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关系的临床分析[J];医学新知杂志;2001年03期 |
6 |
王学东,贾三庆,胡大一,王雷,吴永全,孟旭,陈方,邢云丽;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肌组织AT_1-R、AT_2-R mRNA的表达及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04年04期 |
7 |
胡永寸;;贝那普利联合地尔硫治疗伴左房扩大的阵发性心房颤动[J];临床荟萃;2006年19期 |
8 |
张平洋;曹衡;吴玲;倪薇华;何晓虹;张幼祥;吴成权;董静;张建鑫;;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复律后左心房收缩功能改变与心房肌细胞凋亡的关系[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7年03期 |
9 |
赵秀玲,张新,包晓光;酗酒致心房颤动[J];临床心电学杂志;1998年02期 |
10 |
沈瑞音,曾丽红,杜鹃;心房颤动并发其它心律失常心电图452例分析[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1年06期 |
11 |
徐莉,孙元芬;P波离散度与心房颤动的关系[J];青岛医药卫生;2001年02期 |
12 |
张新利,杨泰生,邹平;P波离散度及最大P波时间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价值[J];齐鲁医学杂志;2003年04期 |
13 |
王迤凡,张济富,狄丽芬,叶建华;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的昼夜分布规律[J];浙江临床医学;2004年04期 |
14 |
周静;韩明华;;心房颤动中结构重构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9年20期 |
15 |
林治湖,陈新;心房颤动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的研究现状[J];医师进修杂志;1997年11期 |
16 |
Olsson SB;Hansson A;Hedin E;Holm M;Ingemansson M;Johansson R;Meurling C;Pehrson S;Roijer A;Yuan S;方丕华;;心房颤动——当今面临的挑战[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1997年01期 |
17 |
徐云,单其俊,曹克将;P波离散度与特发性心房颤动关系研究[J];江苏医药;2002年04期 |
18 |
刘钢军,杨净,张薇;阵发性心房颤动预测因素研究[J];山东医药;2004年19期 |
19 |
乔卫卫,刘同宝;心房颤动电生理重塑机制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5年03期 |
20 |
赵庆彦,黄从新;迷走神经对心房颤动影响的离子通道基础[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5年0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