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脂、房颤再发率和缺血事件发生的影响,以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病例选择1995年11月~2000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103例(女/男,41/62),既往无房颤史,住院后心电图记录证实为阵发性房颤,经过治疗,于房颤发作7天内终止。(2)方法将上述患者分为治疗组(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匹配,临床资料、治疗方式的选择、心肌梗死范围和EF值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住院后即给予辛伐他汀20 mg每晚一次顿服,出院后长期服用。对照组患者均为不规律口服调脂药,服药总时间少于1个月。(3)观察指标①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②阵发性房颤再发率和转为持续性(持续7天以上,但可转为窦性)或永久性房颤(持续性,不转为窦性)的发生率;③缺血相关事件:心力衰竭、冠心病恶化需住院治疗、心源性死亡、脑卒中。(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差异采取t检验。缺血事件发生率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无显著性变化(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显著下降(P0.05)。(2)阵发性房颤再发率和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治疗组阵发性房颤再次发作5例(11.1%),明显低于对照组14例(24.1%,P0.05);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2例(4.4%);明显低于对照组7例(12.1%,P0.05。(3)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治疗组发生缺血性事件9例(20.0%),其中心力衰竭3例(6.6%),冠心病恶化再入院2例(4.4%),心原性死亡3例(6.6%),脑卒中1例(2.2%),明显低于对照组24例(41.4%,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应用辛伐他汀治疗,不仅能够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而且能够降低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率,减少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降低缺血事件的发生。
|
|
|
|
1 |
;唐都医院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获新突破[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
2 |
王雪涛,张慧秋,冯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的变化及黄芪对其影响[J];临床荟萃;2000年08期 |
3 |
王远方;以右肩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3例[J];临床荟萃;2000年08期 |
4 |
宋丽绚;巴曲抗栓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0年05期 |
5 |
朱少群;重组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二例[J];上海医学;2000年02期 |
6 |
郝恒剑,胡大一,边延涛,贾三庆,秦明照,陈方,许毓申;7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0年03期 |
7 |
李运香,李永峰;急性心肌梗死与发病季节关系的探讨[J];中国医师杂志;2000年S1期 |
8 |
冯晓霞;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9 |
郑心田,尚小明,姜玉如,葛健,卢峰;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2例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2000年09期 |
10 |
李淑艳,马丽霞;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分析与预防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0年10期 |
11 |
杨巍巍;13例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诊治体会[J];河南诊断与治疗杂志;2000年04期 |
12 |
楚永凤,毛春霞,田光;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与季节规律性变化的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13 |
顾云娟,顾勇;老年男女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比较——附135例分析[J];交通医学;2000年04期 |
14 |
柳土秀;急性心肌梗死后康复与长期治疗策略[J];现代康复;2001年01期 |
15 |
薛晓英,张利;运动疗法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患者康复效果观察[J];现代康复;2001年15期 |
16 |
鲁端;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J];心电学杂志;2001年02期 |
17 |
孙志凌;急性心肌梗死误诊18例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1年02期 |
18 |
武伟琦,陈默;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
19 |
杨飚;急性心肌梗死非典型临床表现(附32例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1年04期 |
20 |
成益
,刘逸菲;血小板活化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表现[J];医学文选;2001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