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T离散度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无预测价值
【摘要】:目的研究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QTd)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是否有预测价值。方法(1)选择心脏病患者204例,男117例,女87例。平均年龄(58.5±14.2)岁。病种包括冠心病97例,含急性心肌梗塞23例,陈旧性心肌梗塞17例;扩张型心肌病38例,病毒性心肌炎69例。在选择病例时,凡合并高血压性心脏病、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心室内传导阻滞、心室预激等可引起心电图继发性ST段及T波改变者以及表现有不属折返机制引起的室性并行心律或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者均予剔除。全部病例血钾、钠、钙正常,1月内未服用过胺碘酮、索他洛尔等可能影响QT间期和T波形态的药物。无明显室性心律失常者(VPB5次/h)未服用过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经Holter检查或心电监护共发现有频发室性早搏(VPB≥30次/小时)、室性心动过速(VT)及心室颤动(VF)98例,分设2组:VPB组:含频发VPB者52例。男30例,女22例,平均年龄(57±13.4)岁。VPB类型:单形性VPB、二联律及三联律23例,多源性及多形性VPB8例,VPB连发成对及构成短阵VT(30次/24h)17例,RonT4例。VT+VF组:46例,男27例,女19例,平均年龄(60±15.3)岁。包括单形持续性VT12例,单形非持续性VT(≥30次/24h)18例,多形性VT9例,VF7例。在其余106例入选病例中选择未发现明显室性心律失常者(VPB5次/h) 50例设为疾病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9±14.7)岁。另设正常对照组,在健康体检中选择无任何心脏疾病、心电图正常者50例,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8±15.6)岁。全部入选病例常规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用分规法分别测量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间隙中或发生前每例3个窦性心动周期的最大与最小QT间期(QTmax、QTmin),计算每例QTmax和QTmin的均值,二者之差即为QT离散度(QTd)。将全部入选病例的QTd按级差5ms分段,统计归入各时段的病例数,计算各时段病例中频发VPB以及VT+VF的发生率,以各时段QTd的上限为变量,对各时段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QTd上限值进行相关性研究。对各组QTd进行组间比较。结果QTd各时段VPB及VT+VF的发生率与QTd上限值无明显相关性(r1=0.1923,r2=0.1684,P0.05)。VPB组及VT+VF组的QTd虽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但与疾病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QTd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无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