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1978~1999年居民死因流行病学特征及减寿分析
【摘要】:正 目的:研究宜昌市1978~1999年居民病伤死亡流行病学特征及减寿水平。[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统计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分析评判居民病伤死因构成及减寿损失之间的逻辑效应关系。[结果]1978~1999年宜昌市城区居民前5位主要死因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损伤与中毒、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其中;1、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达191.60/10万,在居民病伤死因中所占位置始终是第1位。男性循环系统疾病平均年死亡率为179.92/10万,女性为204.64/10万,女性高于男性。2、恶性肿瘤一直居死亡原因第二位,年均死亡率为85.62/10万,男性105.44/10万高于女性63.48/10万。3、损伤与中毒总死亡率由1978年的71.35/10万下降至1999年的45.20/10万。但仍占居民病伤总死亡率的第3位。损伤与中毒死亡原因主要是交通事故、淹死和自杀。减寿损失损伤与中毒最高占17.80‰;肿瘤次之占10.70‰。[结论]居民病伤死因顺位及构成已发生了明显改变,由循环系病取代传染病成为第一位死因,死亡年龄日趋老年化,应加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的力度;另面对伤害的减寿率居高不下的现实,应引起有关部门对青少年生命健康的高度重视。
|
|
|
|
1 |
刘敏鸿;1997年安庆市居民死因调查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1998年03期 |
2 |
马喜武,李春梅,苏艳飞;2000年富裕县居民死因情况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
3 |
林思舜;;提高死因统计工作质量的几点建议[J];中国卫生统计;1988年04期 |
4 |
熊国华,葛强;扬州市疾病监测点1994年居民死因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1996年01期 |
5 |
茅亚达,尹桂成,严加和,宋新华,蔡金桃,孙道成,刘亚华;通州市疾病监测点1983~1996年居民死因寿命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1998年06期 |
6 |
黄靖波,王忠意;奉化市1995~1999年监测点居民死因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1年09期 |
7 |
张玲
,韩锡民
,王云平;哈尔滨市香坊区2000年居民死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2年06期 |
8 |
潘耀启;叶威春;李立桓;谢碧珍;刘雅姬;黄永灵;廖宏济;李坚文;;1988~1990年梅州城区居民死因调查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1992年04期 |
9 |
吴剑南,姚云华,陆茂林,钱少锋,唐尧根;江苏省锡山市糖尿病流行病学特征[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1999年04期 |
10 |
王秉荣;邹城市1995~2000年农村居民死因资料分析[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2年04期 |
11 |
何士林;金湖县1995-2001年疾病监测点居民死因分析[J];疾病监测;2003年02期 |
12 |
易彬樘;么辉;刘贤政;李东力;;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J];沈阳部队医药;2004年05期 |
13 |
王云梅;林州市1993年~2003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5期 |
14 |
李峰;魏鹤鹤;臧镭镭;黄焕光;周彭城;宋月晗;关静;王佳;潘鸿贵;覃永康;;广西地区海洛因依赖者人口学及滥用情况的性别差异调查[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5年06期 |
15 |
黄艳萍;叶绪芳;潘忠伦;李莉;汪峰;;贵州省2004年急性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J];疾病监测;2005年12期 |
16 |
李武;李增庆;;湖北省武汉市6所医院近5年出生缺陷监测调查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5年12期 |
17 |
张少白;夏雪琴;徐艺;;陕西省1960~2004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6年03期 |
18 |
李倩;凌罗亚;郁子扬;;浙江省1995~2004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6年03期 |
19 |
李青;;滨州市博兴县2000例成人急性腹泻流行病学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6年12期 |
20 |
陈德颖;林向利;杨正辉;;利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开展手足口病监测报告[J];疾病监测;2006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