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张云鹏  
【摘要】:"审美对象就是辉煌地呈现的感性",也就是说,"感性"是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在"艺术作品—审美对象—审美知觉"这一具有现象学意向性的理论框架里理解"感性",会使"感性"的含义更具整体性和深入性。在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的关联中,"物质材料"(未被审美地感知时的艺术作品)与"物质手段"(材料的材料)有别,原始感性与审美感性有别。审美感性不是审美对象依存性的属性,而是具有独立自主性的对象本身。在审美对象与审美知觉的关联中,两者相互之间具有原初性的可逆性关系——"呈现"。呈现是非对象性的、存在性的"绝对呈现",所以,"感性"在艺术作品的物质材料与知觉主体的肉体之间以呈现的方式生成了具有独立自主性的自身,成为审美对象。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段建军,李乖宁;体验与审美对象的深度[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洪凤桐;;审美对象历史具体性问题刍议——学习马克思美学思想札记[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3 李旭;;审美对象的探寻——评《美学与哲学》[J];读书;1987年12期
4 赵惠霞;论美感的产生过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5 董莉;试论新世纪的审美对象[J];理论月刊;2001年05期
6 董惠芳;;感性、意义与形式——论杜夫海纳审美对象的构成要素[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朱志荣;;论杜夫海纳美学中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杨恩寰;;杜夫海纳美学三题议[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9 赵力;;审美与消费相关问题研究[J];南方论丛;2006年04期
10 梅宝树;试论审美对象[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11 戴茂堂;杜夫海纳论审美对象[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12 黄天兵;现代美学中的审美对象问题[J];广西社会科学;1998年06期
13 田佳友;;关于艺术审美对象的思考[J];学术月刊;1989年02期
14 刘锋;略论道德内容向审美对象的渗入[J];道德与文明;1991年02期
15 董惠芳;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中的审美对象[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6 谭容培;论审美对象的感性特征及其构成[J];哲学研究;2004年11期
17 陈宏在;;矛盾状态:审美对象的质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18 叶伯泉;;审美对象的主体性构建原则[J];学习与探索;1988年02期
19 张永清;意向性理论与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20 徐新;艺术审美对象的结构分析[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云鹏;;论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确;;论美学的人间性[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傅守祥;;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身体美学[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4 张德兴;;自然美:从生态美学的角度看[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全国美学会议继续讨论美的本质等问题并举行西方美学座谈会[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6 蒋均涛;;触类旁通,不即不离——抒情性作品与审美体验[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段建军;;审美活动中的自我与他人——审美创造观简论[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钱雯;;道家美学思想探微[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钟仕伦;李天道;;二十世纪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徐放鸣;;城市审美文化研究的若干问题[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国;审美的观念——以胡塞尔现象学为始基[D];山东大学;2010年
2 童伟;论“狂”—泰州学派与明清美学范畴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3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董惠芳;杜夫海纳美学中的主客体统一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许丙泉;从快感到美感[D];山东大学;2006年
6 尹航;论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主体间性内涵[D];山东大学;2010年
7 汤拥华;先验论美学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兴旺;中国美学发生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赵东;自然之道与美学[D];西南大学;2010年
10 杨文臣;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谊;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论[D];苏州大学;2007年
2 李志勇;公共关系的审美之维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郭冬梅;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中对深度的阐释[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静;六朝自然环境审美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梁莎;杜夫海纳美学探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杜志运;杜夫海纳审美对象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索浩峰;美学艺术主义批判[D];吉林大学;2009年
8 李华林;性别中庸:当代中国身体审美活动的病理学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新岭;中国古典美学“象”范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柳;先秦儒道美学思想中的“大”美[D];安徽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平;现象学的视野[N];文艺报;2007年
2 陈海静;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吗?[N];文艺报;2005年
3 杨春时;关于美的本质命题的反思[N];光明日报;2007年
4 徐碧辉;自然美的发现与审美化的生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张政文;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性美学对康德美学的三种典型回应[N];光明日报;2008年
6 刘士林;都市化进程与中国美学的当代性[N];文艺报;2008年
7 李培庚;审美发展史纲①[N];文艺报;2005年
8 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 申维辰;构建时代之美[N];光明日报;2008年
9 潘杰;以水为美——人类独有的审美情怀[N];中国水利报;2006年
10 河北社科院 方伟;信息时代拓展“美”的领地[N];社会科学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