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院外心脏性猝死抢救失败的原因及对策

陈佳山  东秋蓉  洪建芳  骆鸿艺  
【摘要】:正本文总结我中心成立1年来院外抢救心脏性猝死60例临床特点:以老年患者居高 (占56.7%)、男性为主(75%)。多发生于家中(90.0%),向“120”呼救主诉最多是昏迷 (80%)、平均急救半径为9.20±1.58千米,平均呼叫—到达现场间期为6.90±2.24 min,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范奇,张辉耀;心脏性猝死84例临床分析[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2 郭莹,唐厅云;AMI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J];临床荟萃;1993年Z1期
3 杨慧地,马娜;21例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7年02期
4 王乐民;心脏性猝死[J];哈尔滨医药;1998年04期
5 钱学贤;心脏性猝死的病因、发病机理和预测[J];中华内科杂志;1994年11期
6 都伟,张宏彦,都本洁;急性心肌梗死迟发性心脏性猝死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8年07期
7 黄文新!541001,阳跃忠!541001,陈建中!541001,潘迪华!541001,岳燕萍!541001;动态心电图证实的心脏性猝死一例[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1999年04期
8 王海 ,王鸣和;心脏性猝死的发病机理与治疗[J];中国综合临床;2002年01期
9 张澍,华伟,陈柯萍,王方正,陈新;心脏性猝死的预防及我国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应用状况[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3年04期
10 那开宪,郑自慧;心脏性猝死急救BC[J];生活与健康;2003年01期
11 董敏莉;;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猝死1例[J];中国民康医学;2010年13期
12 罗发瑞;;警惕心脏性猝死[J];老友;2009年10期
13 ;不同因素对心脏性猝死的预测价值[J];河南医学研究;2000年03期
14 李军,李宝林,周玲,范世超;24例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特点分析[J];伤残医学杂志;2000年01期
15 高秉新,赵兴山;动态心电图证实的院内心脏性猝死一例[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1年03期
16 林林;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特点分析[J];天津医药;2005年06期
17 Manson J.E.;C.M.Albert;任付先;;体力活动、锻炼与女性心脏性猝死[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2006年09期
18 郑可帆;心脏性猝死及其新进展[J];海南医学;1989年02期
19 迮祖光,崔普坤,吴昱;心脏性猝死21例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1995年21期
20 郭新红;老年人心脏性猝死39例诊治分析[J];锦州医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佳山;东秋蓉;洪建芳;骆鸿艺;;院外心脏性猝死抢救失败的原因及对策[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复苏、灾害、中毒专业联合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C];1999年
2 赵平凡;杜文丽;;心脏性猝死的预防[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第8届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第8届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赵平凡;高立群;王玉巧;;心脏性猝死的预防[A];老年病人健康教育与自护高级研修班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素贤;李敬松;张红;吴伟;;61例心脏性猝死的临床分析及防治的探讨[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五次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5 张益;毛继康;;心脏性猝死的诱因探讨[A];2001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姚富和;王力;;中老年心脏性猝死的诱因及发病规律(附21例报告)(摘要)[A];第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赵龙现;张弛;;中老年心脏性猝死213例临床分析[A];第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6年
8 林永青;袁沃亮;聂如琼;耿登峰;周淑娴;王景峰;;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预防心脏性猝死疗效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八次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沈法荣;;为什么会心脏性猝死[A];2009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增刊[C];2009年
10 杨鹏麟;;心脏性猝死的防治进展[A];2005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沙晶;心脏性猝死预测和治疗相关问题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2 侯煜;心肌梗死患者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3 贾锋鹏;冠心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评价及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意义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4 冯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与死亡相关因素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5 张润峰;FNS对MI大鼠HRV和心脏神经重构的作用及部分机制探讨[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6 汪和贵;β-AR亚型对慢性心衰心室肌细胞IKr的调控及机制[D];南京医科大学;2011年
7 秦玲;VCAM-1、ICAM-1和PAI-1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表达以及阿托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安丰双;肥厚型心肌病基因检测及左房功能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学远;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对心脏性猝死预防的meta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2 章志玲;无创检测指标对心源性猝死预测的前瞻性和回顾性临床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卢静;心脏性猝死者心肌Cx43、Cx40的表达[D];青岛大学;2010年
4 徐威威;心脏性猝死者心肌HO-1、VEGF的表达及其意义[D];青岛大学;2011年
5 谢雪;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随访[D];浙江大学;2009年
6 蒋晓刚;ICD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7 罗洪波;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现象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马建华;慢性房颤伴长R-R间期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对心脏性猝死的预防及生活质量的评价[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9 崔美玉;心脏性猝死患者复苏的临床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10 李倩;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超急期J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军区总医院心肺血管病中心副主任 和渝斌;设9大关卡防心脏性猝死[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2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郭新贵;中青年男性,警惕心脏性猝死[N];解放日报;2009年
3 记者李天舒 衣晓峰 聂松义 通讯员李华虹;请关注心脏性猝死新指标[N];健康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马艳红;积极推广“双D” 防治心脏性猝死[N];中国医药报;2011年
5 王雪飞;我国每年54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N];健康报;2007年
6 朱春瑜魏宇淼;心脏性猝死咋回事[N];家庭医生报;2008年
7 实习生 程凤;遗传缺陷可预测心脏性猝死[N];科技日报;2011年
8 焉知;ICD可预防心脏性猝死[N];医药经济报;2007年
9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二院副院长 王景峰;了解射血分数 预防心脏性猝死[N];健康报;2009年
10 ;预防心脏性猝死 建设体外除颤网络[N];人民政协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