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急性心肌梗塞S—T段显著压低的临床意义浅析

王平  
【摘要】:正本文对95例AMI患者其中41例AMI病人S—T段压低的临术意义作一探讨,从本文统计资料结果表明有并发症组中S—T段下移≥0.1mv占88.37%,其中≥0.2mv者占 55.81%,均高于无并发症组,差异非常显著(P0.001)死亡组中S—T段下移≥0.2mv 者占91.67%,而存活组为21.69%,差异非常显著(P0.001)。Roubin等给84例AMI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任荣洁,徐邦媛,张力达;急性心肌梗塞体表心室晚电位测定的临床意义(附80例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3年12期
2 王芬珍;江挺;陈晖;;急性心肌梗塞对应性ST段下移临床意义的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1993年02期
3 胡琛;急性心肌梗塞伴心包炎的特征和临床意义[J];新医学;1990年12期
4 房吉斌;;急性心肌梗塞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J];泰山卫生;2001年06期
5 ;心肌梗死[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1997年05期
6 焦克荣;;心血管系统疾病酶学检查的临床意义[J];辽宁医学杂志;1992年04期
7 傅勇,吴广成,彭永文;心肌梗塞患者室性早搏起源点的定位分级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3年S1期
8 崔炜;都本洁;;急性心肌梗塞远隔导联ST段压底的临床意义[J];心血管病学进展;1991年01期
9 冯庚臣,蔡艳红;心肌梗塞病人血清锌测定与临床意义[J];齐鲁医学检验;2005年04期
10 方书合,赵晞;PTFV_1诊断急性心肌梗塞的意义[J];蚌埠医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11 ;国内期刊心电学文献目次索引(1989年10月—12月)[J];心电学杂志;1990年01期
12 张叶帆;;测定心肌梗塞患者S1特征的临床意义[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0年02期
13 陈德源;;急性心肌梗塞88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学;1986年03期
14 张全贵;;急性心肌梗塞时对应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J];中国急救医学;1990年02期
15 林荣;施行舟;陈卡斌;;急性心肌梗塞远隔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探讨[J];福建医药杂志;1992年05期
16 戴晓燕;汪公亮;;急性心肌梗塞时血糖变化的临床探讨[J];新疆医学;1996年02期
17 黎照环;;急性心肌梗塞对应导联ST段降低的临床意义[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4年10期
18 徐戈,李醒三;急性心肌梗塞伴右束支阻滞的临床意义[J];医学文选;2001年03期
19 张蕴苓;;3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20小时动态心电监测心律失常的分析[J];锦州医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20 钱采韵;;急性心肌梗塞合并脑血管意外:发病率、临 床意义及短期和长期死亡率[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丽;张清文;王霞;刘少岩;;急性心肌梗塞QT间期离散度及其临床意义[A];中国保健医学研究会心脏学学会全国第一届心脏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5年
2 霍海洋;李廷富;范力华;吴广成;朱万勤;李英杰;孙东;;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红细胞磷脂改变的临床意义探讨[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五次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3 王彬;程光荣;;观察血清钾在急性心肌梗塞发病24小时内的临床意义[A];2000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4 张善亮;王浩;史晓红;;急性心肌梗塞对应性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五次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5 任珍;蒲英英;孙德利;林家光;杨得明;;心肌梗塞86例心室晚电位检测分析[A];第四届全国心功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6 罗显荣;杨福英;张斌;欧作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血气和酸碱变化及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5年
7 伊曼纽尔;黄建群;吴广成;金杭;陈长熙;侯淑芳;张喜风;张淑坤;;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病人的早期心肌酶学变化观察及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第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8 陈洪权;郑连喜;王军;;院前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成功1例报告[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复苏、灾害、中毒专业联合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C];1999年
9 郭晓岚;吴学勤;张春妮;刘晓阳;;一例急性心肌梗塞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抢救和护理[A];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10 张伟华;;高年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特点[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官迅;急性心肌梗塞后存活心肌的MRI与生物体视学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2 武刚;急性心肌梗塞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对左心功能的影响[D];新疆医科大学;2003年
3 郑晓明;正心泰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2年
4 蒋珉;急性心肌梗塞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变化及其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影响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89年
5 林松柏;运动对冠心病患者纤溶活性、血小板功能及血浆内皮素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6年
6 朱星;阴虚体质的古代文献整理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张云松;心冠通Ⅰ号对急性心肌梗塞冠脉再通后心肌活性和心功能的影响[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8 卢才义;CAPTOPRIL治疗急性心肌梗塞[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0年
9 章宏;1.人巨噬细胞金属弹性蛋白酶在胃癌细胞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胃癌和结肠癌患者二氢嘧啶脱氢酶基因多态性与5-FU代谢及临床意义探索[D];浙江大学;2006年
10 刘杰;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价值的系统评价[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浩;整合素α2C807T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塞相关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张玮函;急性心肌梗塞治疗效果的比较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3 陈银蓉;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浆乙醛脱氢酶2活性水平的变化及意义[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4 伍晓敏;通冠胶囊对急性心肌梗塞后炎症反应及心功能影响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林开敏;IL-18、sCD40L的血清水平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D];福建医科大学;2007年
6 王晓兵;急性心肌梗塞一阶血清脂蛋白谱分析与脾虚证相关性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7 吴东升;急性白血病Bcl-2、Bax测定的临床意义[D];江西医学院;2003年
8 燕树义;齿状突骨折的CT三维重建分型及临床意义[D];青岛大学;2005年
9 孙承波;NF-κB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关系的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10 张丽;乌鲁木齐地区维吾尔族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特点[D];新疆医科大学;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磊;突发心梗的家庭处理[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2 印蓝;季节交替谨防老人突发心梗[N];深圳商报;2006年
3 袁俊荣;急性心肌梗塞的危险信号[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4 蒲昭和;名人的心为何如此脆弱[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5 周丽;老人不宜仅凭胸痛判断心梗[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6 阿依古丽;以咽痛为突出表现的心肌梗塞[N];大众卫生报;2007年
7 曾理;寒冬时节更需要“关心”[N];家庭医生报;2007年
8 夏向南;老年人要警惕不典型“心梗”[N];家庭医生报;2007年
9 冯瑶;不典型心脏病呈高发态势[N];大众卫生报;2006年
10 庄乾竹;夏季更应重视“护心”[N];家庭医生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