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霍翠华  
【摘要】:正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通常是由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所致,是肝硬化晚期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其特点是出血量较大,来势凶猛,死亡率高达40-70%,这不仅为临床治疗带来困难,而且也对临床护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只要通过临床医护人员的积极救治,密切配合和精心的护理,临床治愈率可达68%。我科自2002年1月至2005年 8月收治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病人87例,现就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徐长秀;;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9年S1期
2 王玲;张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J];中国民间疗法;2006年06期
3 李伟;;46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医药;2008年03期
4 李书咏;张素英;;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饮食护理[J];福建医药杂志;2010年04期
5 张伶俐;;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07年11期
6 梅淑慧;王菲;;36例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舒适护理[J];黑龙江医学;2009年08期
7 郭萍;万雪梅;;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35例的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0年18期
8 张梦玲;;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08年21期
9 柯秀菊;;脑卒中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李志峰,余雪琴;肺心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饮食护理[J];平顶山师专学报;1999年04期
11 郑淑美,黄睛如;颅脑损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饮食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21期
12 高艳凤;高慧君;;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观察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0年02期
13 李辉;范玉杰;张颖;;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吉林医学信息;2005年01期
14 陈煜城;;流行性乙型脑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22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1987年04期
15 胡珍芬;重度颅脑损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J];浙江创伤外科;2001年06期
16 乔艳华,潘秀芹,张峰;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防治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4年22期
17 高秋风;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J];中原医刊;2003年14期
18 初秀芹;刘清艳;;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心理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5年23期
19 刘琳,赵晓捷;慢性呼吸衰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观察与护理[J];淮海医药;1995年04期
20 蔡焕英,鲁劲松;肺心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霍翠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柳锡英;;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后便秘的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赵文会;;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A];全国传染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4 李平;;48例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及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5 李蓉;;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与护理[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会议暨专题讲座论文汇编[C];2000年
6 何欣;;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体会[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7 汪沁芳;厉春林;曾莹;;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观察与救护[A];全国第5届重症监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卢杰;范聪;李玥;;CREST综合征合并干燥综合征及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Phemister术后1例报道[A];中华医学会第12次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程宏;;405例糖尿病合并肝硬化的基本情况调查和健康教育重点[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7届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10 经翔;刘艳丽;丁建民;高磊;王彦冬;张翔;张传山;;超声造影与增强CT鉴别肝硬化背景下≤3cm肝内结节样病灶的诊断效能比较和误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文;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CT灌注、MR扩散与磁化传递的早期影像学诊断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2 张龙江;肝硬化病人脑代谢及功能改变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3 丁可;慢性肝纤维化16层螺旋CT诊断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
4 姜滨;肝硬化病人肝移植手术前后脑代谢及功能改变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5 王秋实;血液生化学、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1H磁共振波谱分析在肝纤维化中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6 刘鑫;肝纤维化磁共振扩散加权、磁共振灌注成像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7 晏泽辉;肝病关联基因IL-10/ESR1 rSNP的鉴定及其在HBV相关肝病中的功能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8 李新瑜;3T MR功能成像评价肝纤维化的临床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9 王爽;多层螺旋CT在肝脏扫描中的应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10 张晓东;肝细胞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介导的半乳糖基白蛋白-SPIO纳米微粒的合成及其肝脏MR成像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振湖;肝脏实质背景对肝内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07年
2 许琦;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肝硬化血流动力学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胡奕;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评价肝硬化程度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4 李玲;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评价肝硬化的应用价值[D];吉林大学;2008年
5 廖锦元;肝硬化体积与血流灌注变化的16层螺旋CT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5年
6 陈芳;CT门静脉成像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7 应逸凤;MRI诊断肝硬化不典型腺瘤样增生结节的应用价值[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8 王清木;超声造影测量肝脏动静脉渡越时间对肝病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D];福建医科大学;2007年
9 袁鹰;超声弹性成像对大鼠部分淤胆型肝纤维化的初步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10 王剑华;64-MSCT在肝血管检查中的应用及活体肝内门腔分流的形态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文;皮肤上的肝病信号[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2 魏东;肝硬化病人的家庭护理[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3 龚经文;蜘蛛痣、肝掌≠慢性肝炎、肝硬化[N];家庭医生报;2006年
4 龚经文;蜘蛛痣、肝掌(不等于)慢性肝炎、肝硬化[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5 特约撰稿 武警重庆总队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 田维君;尿液异常发黄快查“两对半”[N];医药导报;2008年
6 主治医师 刘文山;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护理对策[N];医药经济报;2009年
7 北京军区总医院主任医师 张禹;非肝癌AFP升高的意义[N];健康报;2007年
8 王小琴;水肿与疾病[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9 廖树民;症状体征皆相似 肝穿活检见分晓[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10 李增烈;呕血和咯血有什么不同[N];家庭医生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