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观察与护理20例
【摘要】:正 对于长期维持血液透析的患者,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经久耐用、透析方便、痛苦小的动—静脉内瘘是必须的。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Breascia—Cinuno瘘,其次为鼻咽窝瘘、桡动脉与头静端端吻合以及自体、异体血管移植等。我院自2000年至2002年共收治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20例,均施行了动—静脉内瘘术,术式采用桡动脉—头静脉端端吻合术,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共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63岁,平均年龄46岁。其中18例
|
|
|
|
1 |
任伟;;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静脉内瘘术后血透护理中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年17期 |
2 |
周宇;张辉;王洁;赵文波;胡波;赖其权;万梓鸣;;年龄是影响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成熟的危险因素[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20年04期 |
3 |
李婷;张燕;;2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保护及护理[J];糖尿病新世界;2016年23期 |
4 |
黄先池,张克非,杨亦彬,于泓;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63例临床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1996年Z1期 |
5 |
马桂芝,虞彦;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14期 |
6 |
黄飞,吴水培,马锁坤;鼻烟壶处动、静脉内瘘成形术22例[J];人民军医;1998年12期 |
7 |
杨勇,高焕芝;用钛制轮钉作动、静脉内瘘的体会[J];透析与人工器官;1996年Z1期 |
8 |
刘春,周泽梅,郑文搏,计蕾,张健儒,彭献代;两种手术方式行动静脉内瘘的临床应用[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4年05期 |
9 |
李楠;王恒进;蒋春明;张建蓉;王娟;张苗;;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分析[J];江苏医药;2016年10期 |
10 |
叶月彬;陈达熙;许亚娥;曾艺清;陈燕芳;;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脉静脉内瘘的护理体会[J];福建医药杂志;2006年04期 |
11 |
卢燕雯,张健,丁峰,顾勇,林善锬;肱动脉-头臂静脉内瘘——慢性肾功能衰竭成功的次选血管通路[J];上海医学;2002年05期 |
12 |
常慧;;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中西医结合护理[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年12期 |
13 |
林秀梅;沈美霞;;动、静脉内瘘的并发症及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年12期 |
14 |
钟伟强,杨铁城,余林权,杨永铭,刘冠贤,谭志明;不同血管制作动-静脉内瘘的临床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0年01期 |
15 |
李红梅,汤红岩,杨丽;动─静脉内瘘穿刺针脱落3例报道[J];透析与人工器官;1996年Z1期 |
16 |
马昆,刘健,桑晓红;肘部桡动脉与并行深静脉内瘘的建立和临床使用[J];中国血液净化;2005年05期 |
17 |
管媛媛;用钛轮钉行动、静脉内瘘吻合术24例体会[J];医药世界;2003年12期 |
18 |
张彤佩;卫生宣教在动—静脉内瘘护理中的价值探讨[J];武警医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
19 |
张云凤;动、静脉内瘘的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1994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