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杨箐丛  
【摘要】:5.12汶川地震给文化遗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震后对于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一直备受关注。历史地段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场所,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在抢救性保护的基础上可通过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达到鼓舞灾区人民重建家园信心、为城市恢复重建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的目的。本文以汶川县城(威州镇)保存相对完整的一处历史地段——七盘沟历史地段为例,结合规划实践探讨震后历史地段的重建模式与规划设计方式。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吴良镛;“抽象继承”与“迁想妙得”——历史地段的保护、发展与新建筑创作[J];建筑学报;1993年10期
2 张敏;历史地段保护规划的若干理论问题[J];华中建筑;2000年02期
3 侯兆铭,王正刚;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遗址的综合开发研究[J];建筑学报;2002年12期
4 叶飞;历史地段建筑表皮的设计尝试[J];建筑创作;2005年09期
5 朱自煊;屯溪老街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规划[J];城市规划;1987年01期
6 焦怡雪;公众参与:日本川越市一番街历史地段保护范例[J];北京规划建设;2004年02期
7 陈万鹏;;为十三行历史地段划定保护紫线[J];华中建筑;2006年10期
8 沙春元,朱兆丽,韦亚平;谈江南水乡历史地段的特色与保护——以常州市青果巷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例[J];城市规划;1998年03期
9 张能恭;用发展的眼光看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J];现代城市研究;2002年03期
10 孙平;从“名城”到“历史保护地段”[J];城市规划;1992年06期
11 郁枫;水乡聚落生活场景的延续——对浙江柯桥“三桥四水”历史地段保护与利用的思考[J];华中建筑;2004年02期
12 朱自煊;关于夺回古都风貌的几点建议[J];北京规划建设;1995年02期
13 熊健;;浅谈历史地段的保护与发展——以上海花园住宅风貌区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1998年03期
14 布衣;让历史再生——关于历史地段再开发改造的问题[J];中外房地产导报;2001年09期
15 窦武;北窗杂记(七十七)[J];建筑师;2003年03期
16 彭晖;;从历史地段保护和利用到历史的再生产[J];山西建筑;2008年09期
17 黄晓燕;;历史地段综合价值定量评价方法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18 产斯友;;刍议历史地段插建建筑形态设计[J];华中建筑;2010年05期
19 单霁翔;从国子监街的整治谈历史地段的保护[J];北京规划建设;1998年02期
20 夏青;熊贝妮;;以新城市主义视角对历史地段住区更新的探析[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箐丛;;汶川震后历史地段规划设计初探——以汶川县城七盘沟历史地段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袁海军;;汶川地震的几点思考——从建筑震害现状中进一步认识建筑抗震性能[A];第十届全国建设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毛蓉萍;;错层建筑在汶川地震中受损分析[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4 肖岩;陈国;杨瑞珍;佘立永;周泉;;现代竹结构住宅抗震性能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5 莫庸;金建民;杜永峰;曹宝恒;刘新海;刘郝林;;小山包上竖向不规则砖混结构办公楼严重震害分析[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6 周建平;;汶川地震给水电工程防震抗震工作的启示[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7 孙其诚;王光谦;;斜面颗粒流的离散元模拟[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金伟良;夏晋;;汶川地震中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的思考[A];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C];2008年
9 邢勇;詹猛;王社良;陈洁;;5.12汶川地震-宝鸡市建筑物震害调查与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肖建庄;黄啸;;再生混凝土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的应用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依;四维城市理论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2 刘红彪;底商多层砌体结构倒塌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3 高峻;基于汶川地震重建的农居建造范式及其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程世丹;当代城市场所营造理论与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5 张明欣;经营城市历史街区[D];同济大学;2007年
6 邓文河(Dang Van Ha);河内城市环境敏感区保护与恢复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7 鲁政;基于空间组构理论的历史城区整体保护策略分析[D];江南大学;2012年
8 宋言奇;论城市历史环境的保护设计[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张艳玲;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卢健松;自发性建造视野下建筑的地域性[D];清华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瑾;近代历史地段适应性改造策略与实践[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朱瑜葱;城市历史地段空间结构更新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杨斌;泰安市历史地段景观保护与提升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丁慧;古城历史地段可持续保护与更新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5 谢欣明;上海产业类历史地段景观改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6 赵画;城市工业历史地段景观更新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张邹;文化生态学视角下重庆滨江历史地段保护更新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8 王更生;历史地段旧建筑改造再利用[D];天津大学;2003年
9 刘楠;坊子历史地段及其德日建筑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10 褚金;历史文化名城中钟鼓楼历史地段空间形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小修;南京42片区新建筑限高24米[N];中国文化报;2009年
2 记者陈可;明确历史城区保护范围[N];南通日报;2010年
3 章盛莉;文 历史在现代都市中闪耀[N];长沙晚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汪晓霞;为了留住“老南京的根”[N];新华日报;2010年
5 本组撰稿 本报通讯员 谢江平 孙乐 本报记者 韦铭;老城南,把“根”留住[N];南京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何娟娟;坚持文化为魂全面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N];南京日报;2011年
7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孙丽萍;近代建筑遗产对太原特色文化名城建设的作用[N];太原日报;2007年
8 郑建苹 张妍;让历史与发展和谐共生[N];中国建设报;2011年
9 本版编辑沈斌 朱以师;前门改造启示录[N];中国房地产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倪珉;“从产品到作品”[N];乐山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