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束辅助沉积入射角对Fe_xCr_(1-x)合金薄膜微结构及磁性的影响
【摘要】:运用离子束辅助沉积技术在不同的离子束入射角(0°,15°,30°,45°,60°,75°)下,制备了的FexCr1-x合金薄膜(x=50, 67),并对其微结构和磁性进行了研究。在两组不同成分的薄膜中,均发现仅在入射角为45°时,垂直于膜面的方向上出现了 (002)择优取向,且伴随着膜面的平面磁各向异性,而在其他角度的情况下,无择优取向及平面磁各向异性获得。根据择优取向的形成机制,斜入射的离子束在沉积过程中起到了混合及沟道效应的作用。
|
|
|
|
1 |
白彬;严东旭;梁红伟;张厚亮;陆雷;;高能离子束辅助沉积制备钛纳米膜[J];机械工程材料;2005年11期 |
2 |
张平;蔡志海;杜月和;谭俊;;离子束辅助沉积制备TiN/Si_3N_4纳米超硬膜的工艺研究[J];核技术;2006年02期 |
3 |
李国明;孙世尧;陈学群;;离子束辅助沉积TiN薄膜在模拟口腔溶液中的耐蚀性[J];腐蚀与防护;2009年08期 |
4 |
冯涛;;光学薄膜离子束辅助蒸发沉积技术新进展[J];今日科苑;2010年14期 |
5 |
黄良甫,李梦轲,杨益民,罗崇泰,刘定权,徐明;离子束辅助沉积高强度ZnS红外增透膜[J];真空科学与技术;1992年01期 |
6 |
汪礼胜;唐德礼;熊涛;陈庆川;;端部霍尔离子源的磁场设计与数值模拟[J];真空;2006年03期 |
7 |
潘永强;吴振森;杭凌侠;罗廷;;二氧化锆薄膜表面粗糙度的研究[J];应用光学;2008年04期 |
8 |
陈焘;罗崇泰;王多书;刘宏开;王济洲;马锋;;离子束辅助沉积和真空退火对硫化锌薄膜应力的影响[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09年S1期 |
9 |
蒋军;江炳尧;郑志宏;任琮欣;冯涛;王曦;柳襄怀;邹世昌;;离子束辅助沉积铪膜抑制栅电子发射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05年11期 |
10 |
张大伟;孙浩杰;;氧离子束辅助沉积氧化铪薄膜光学属性的研究[J];应用激光;2006年05期 |
11 |
王利;程鑫彬;王占山;唐骐;范滨;;离子束辅助沉积薄膜工艺[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7年06期 |
12 |
;制膜技术与装置[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8年02期 |
13 |
熊玉卿;罗崇泰;王多书;马勉军;;离子束辅助沉积碲化铅薄膜的AFM研究[J];真空与低温;2008年01期 |
14 |
傅晶晶;付秀华;邢政;;离子束辅助沉积红外增透薄膜工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
15 |
陈立宝;虞红春;许春梅;王太宏;;离子束辅助沉积硅薄膜负极材料的研究[J];物理学报;2009年07期 |
16 |
尤大纬,田丰;SSD-1型双束离子束镀膜装置[J];真空科学与技术;1988年04期 |
17 |
刘仲阳,王培录,孙官清,廖小东,郑思孝;不同衬底对离子束辅助沉积TiC_xN_y膜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J];机械工程材料;1998年05期 |
18 |
王培录,孙官清,刘仲阳,廖小东,郑思孝;利用离子束辅助沉积技术在GCr15钢基上生成TiC_xN_y膜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
19 |
王培录,孙官清,刘仲阳,郑思孝,廖小东;9Cr18钢上离子束辅助沉积TiC_xN_y膜的研究[J];核技术;1999年01期 |
20 |
潘永强,朱昌;硒化锌基底8~12μm高性能增透膜的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