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阴阳调衡透刺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优效性对比研究

东贵荣  王顺  鲍春龄  东红升  胡炳成  倪金霞  赵建军  盛国斌  周军  王韵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循证医学研究原则证实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的有效性、安全性,回答世界医学界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是否有效、安全性和优效性这一悬而未解的问题。方法:遵照循证医学RCT临床研究原则,六家三级甲等医院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大样本临床进行了307例缺血性中风病偏瘫病人的临床研究。临床分为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刺加康复组。采用阴阳调衡透刺针法针刺治疗与国际公认的康复疗法进行治疗方法的优效性对比研究。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东氏阴阳调衡透刺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康复组,针刺康复组效果又明显优于单纯康复组,而针刺组与针刺康复组相比较未显示出有意义性差异。结论:1、现代循证医学研究与验证结果证实阴阳调衡透刺针法具有明显改善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水平,调节缺血性中风偏瘫后肌张力异常。2、研究证实阴阳调衡透刺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具有即刻效应。3、这一方法适用于急性期和恢复期病人,在生命指征稳定情况下,头穴针刺介入时间与缺血性中风后偏瘫康复水平呈正相关。4、磁共振波谱成像治疗前后影像学结果提示阴阳调衡透刺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是有效的。与康复疗法比较更具有有效性、安全性和优效性,可作为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有效方法,适宜在临床推广应用。5、针灸临床研究的质量控制措施是确保针灸临床研究结果真实、客观、可靠的关键因素和保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英琦;叶淑兰;杨秀炜;王力;王戈风;;51例缺血性中风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J];辽宁医学杂志;1990年04期
2 赵国民;陈波华;丁小平;孙新成;;益气活血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30例临床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1993年03期
3 张明好!247270,张世阳!247270;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40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1995年06期
4 马云枝,岳金明,王梅,翟理黄;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观察[J];上海医药;1995年07期
5 汪孝洁;丹参、黄芪静脉滴注治疗缺血性中风126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年08期
6 张文明,黄香娇;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112例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年10期
7 丘仁;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89例临床观察[J];医学文选;2000年05期
8 梁东生;防治缺血性中风:从哪入手——访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吉教授[J];长寿;2002年02期
9 包祖晓,赵国平;缺血性中风与气虚血瘀病机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年04期
10 郑杨;;预防中风谨防走入误区[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6年11期
11 段长利;董元坤;;缺血性中风中西医治疗思路一致性与兼容性的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年08期
12 陈金伟;;怎样预防“热中风”[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11年05期
13 张中兴;;青壮年缺血性中风48例[J];临床医学;1985年05期
14 苏镇培;用全面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出血与缺血性中风[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8年04期
15 王玉香,曲玉梅,于菲;192例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回顾性调查[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3年02期
16 罗本燕,张扬达;银杏叶提取物对缺血性中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年02期
17 晁卫红;缺血性中风从痰浊论治体会[J];江西中医药;1997年04期
18 夏苏建;圆形分布在缺血性中风事件昼夜分布中的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年02期
19 向诗余,曾强;活血化瘀药防治缺血性中风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02年03期
20 庞家善;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进展[J];蛇志;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东贵荣;王顺;鲍春龄;东红升;胡炳成;倪金霞;赵建军;盛国斌;周军;王韵;;阴阳调衡透刺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优效性对比研究[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2 祝美珍;刘燕平;;刍议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证治转归[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中医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王升强;梁伟雄;;近十年针刺干预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文献质量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李宏艳;韩明;桑楠;;NO_2吸入对心脑组织的损伤效应及其与缺血性中风的相关性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5 云洋;桑楠;;SO_2吸入暴露与缺血性中风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及其分子机制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6 郭福新;徐瑛;孟炎;孙思明;;从毒论治缺血性中风对黄腻舌苔与颈动肪斑块变化相关分析[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吴广伟;;针刺辨治缺血性中风[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九次学术交流会暨“针灸治疗痛症及特种针法”专题讲座论文汇编[C];2004年
8 刘淑霞;杨秀清;白宇望;郭建队;;醒脑通络片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观察[A];2005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祝向红;郭聂涛;杨进;鄢准兵;何雪芬;;中西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289例临床观察[A];2004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祝美珍;;缺血性中风病证本质的客观化研究与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胜洋;针刺颞三针为主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王平平;缺血性中风不同时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证候特征与预后相关性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李淑荣;浅刺针法治疗颈椎病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张梅奎;益脑通络胶囊对缺血性中风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5 钟雪玉;补阳还五汤加味对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作用机制探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刘振权;脑心通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7 杨娟;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郑一;脑络舒通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9 盘子健;巨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评估[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穆艳云;针刺调节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免疫功能的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斌;针刺补肾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5年
2 任晋婷;北京市区县基层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方案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董庆林;β-纤维蛋白原基因-455G/A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的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4 王丽娜;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食指运动激活大脑皮层的fMRI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5 吴晓青;血液动力学改变及相关因素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6 孙道秀;头穴透刺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5年
7 张丰华;复方黄芪颗粒治疗中风中经络(气虚血瘀证)临床疗效观察[D];湖北中医学院;2005年
8 刘新举;益气祛瘀丸与阿司匹林对比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观察[D];湖北中医学院;2004年
9 石宜轩;百会穴在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临床疗效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10 韩冰;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留针时间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光辉;缺血性中风的三级预防[N];江苏经济报;2000年
2 ;中老年需警惕“中风”[N];中国妇女报;2006年
3 副主任医师 王玉林;冠心病人的大忌——忽略早餐[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4 蔡定芳;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5 ;忽略早餐:心血管病人大忌[N];上海中医药报;2006年
6 胡海;中风警报六个“一”[N];中国老年报;2005年
7 郭景春;程介士;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机理被揭示[N];中国医药报;2004年
8 常怡勇;中风后为何CT查不出[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9 郭会军 武继涛 金 杰;郑绍周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经验[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10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研究[N];医药经济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