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氢化可的松动物模型的针刺效应影响因素的定性定量化初步研究
【摘要】:目的以氢化可的松造成。肾阳虚实验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设计研究影响针刺效应的多个因素,探索影响针刺效应的主次因素和针刺参数的最佳组合,以期为提高针刺疗效、指导针灸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L8(27)正交表对4因素(穴位的相对特异性、针刺捻转角度和频率、每次针刺时间、针刺间隔时间)2水平安排试验,运用自行研制的计算机控制针刺手法仪治疗肾阳虚大鼠,通过观察睾酮、雌二醇的水平来比较上述4因素的主次。结果上述4因素对针刺效应的影响大小依次是捻针角度和频率、穴位选择、针刺时间或针刺间隔时间,其中捻针角度和频率是影响针刺效应的主要因素或重要因素(P0.01或P0.05);腧穴的选择也是影响针刺效应的重要因素(P均0.05);而针刺时间和针刺间隔时间相对来说是次要因素(P均0.05)。结论 1.针刺治疗肾阳虚大鼠的最佳针刺参数为选用。肾俞穴、采用小角度慢频率的捻转、每天治疗一次、每次1分钟;2.本实验研究中,不同因素对针刺治疗肾阳虚大鼠的疗效不同,其中捻针的角度和频率对疗效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穴位的选用,再次每次针刺时间,和针刺间隔时间。
|
|
|
|
1 |
孙忠人,梅晨健,宋春华,李忠和,孙申田;针刺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组织形态学改变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8年01期 |
2 |
陆静;针刺诱发大鼠心率减慢的机理探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9年01期 |
3 |
赵凌;游自立;梁繁荣;;运用fMRI观察大脑中的针刺效应[J];中国针灸;2008年S1期 |
4 |
杨铭;杨兆刚;;针刺效应基础研究的背景及其思考[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
5 |
陈琼;针刺对高血压病患者甲皱微循环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
6 |
魏晓日;透天凉革新手法介绍[J];上海针灸杂志;2000年06期 |
7 |
乔光文,孙培华;针刺治疗冠周炎引起张口受限7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1年05期 |
8 |
黄晓卿,陈凌,姚志芳,胡翔龙;针刺预处理与针刺效应的关系[J];中国针灸;2004年10期 |
9 |
许振南;;针刀临床治疗中的针刺作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06期 |
10 |
侯腾;范刚启;;影响卒中后吞咽困难针刺效应的多因素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
11 |
杨德莉;刘志顺;;深刺天枢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0年05期 |
12 |
唐勇;张承舜;金硕果;卢圣锋;尹海燕;;内关穴深浅刺对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0年05期 |
13 |
沈龙;樊小农;熊俊;石学敏;;近10年针刺量化研究状况的分析和思考[J];辽宁中医杂志;2010年03期 |
14 |
顾旭东,翁国勤,汤云仙,潘玉娟;针刺太渊穴对肺通气功能障碍者肺功能即时效应的临床观察与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1994年03期 |
15 |
孙克兴,庞熠,魏建子,王静,朱炜敏,何金森;针药结合治疗Graves病眼征的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0年03期 |
16 |
赵志国,王少锦,葛建军,孙立虹,康锁彬,田新乐,徐华州;针刺效应对肥胖大鼠高瘦素和高胰岛素血症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年09期 |
17 |
王广军;M.Hossein Ayati;张宇沁;丁玉龙;田宇瑛;黄涛;张维波;;从微循环角度探讨放血疗法的机理[J];陕西中医;2010年06期 |
18 |
方莉;赵凌;蒋萃;杨洁;梁繁荣;;运用动脉自旋标记技术研究大脑中针刺效应的展望[J];辽宁中医杂志;2011年05期 |
19 |
;一年来国外针麻原理研究简介[J];针刺研究;1977年04期 |
20 |
张笑平;;针灸对泌尿生殖系统机能的调整作用[J];安徽医学;1981年02期 |
|